举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对理想未来的共同心愿。然而,无论是教育界还是产业界,普遍的共识是,我们并没有实质上掌握应用型高校办学的规律。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观念、功能、学校类型与规模、质量标准、选拔方式、教学内容、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必须从深入理解“应用型”和“高水平”两个基本概念入手。
怎么理解“应用型”?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致力于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高等教育究竟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生活准备”还是“谋生训练”,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说,现在大多数会开汽车的人,有没有人在拿到驾照后回到驾校去看望教练?一般不会有。但是,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会经常回母校看望老师,这是由于他们受过大学文化的养育。这展示了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对学生的不同影响。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是学历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必须在“生活准备”和“谋生训练”的培养目标之间,寻求“黄金平衡点”和“最佳结合点”。
当前,教育面临实现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双重压力,面临既要培养千千万万有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又要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双重任务。应用型教育主要承担化解教育公平压力和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的任务,其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培养导向:中职教育重在养成性教育,建立基本技能与知识的关系;高职教育重在养成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建立关键技能和知识的相互作用;本科教育重在发展性教育,实现综合技能与知识融合、迁移的联系。“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特征,是与产业界结盟。它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紧密对接行业技术链、创新链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二是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特点的培养模式,三是符合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转型要求的课程体系,四是与优势企业共建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五是高素质“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六是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七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高校治理结构,八是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选题来自行业企业真实需求、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
怎么理解“高水平”?在确定发展目标定位时,许多高校愿意选择“高水平”和“研究型”,不太愿意选择“地方性”和“应用型”。其实,“高水平”和“研究型”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一般意义下也不是相互包容的关系。高水平大学是“同质”大学比较中被公认为办学水平上乘的学校,研究型大学是由大学内部的学术品质特征决定的。研究型大学未必是特定意义下的高水平大学,反过来高水平大学也未必一定是研究型大学。“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根本特征,是某种独特和具有示范意义的办学思想、理念与模式。其本质是承诺并兑现给利益攸关者的最主要、最具差异性与持久性的理性价值、感性价值或者象征性价值,而非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器物形态。不同类型的学校都有追求“高水平”的历史责任。“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个性自由与制度约束的统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统一、专业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统一。世界上有一些非常著名的应用型大学,如威廉姆斯学院、俄罗斯列宾艺术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等等,都是年轻人非常向往的大学。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孙爱武教授的著作《应用型高校的未来》出版了。这部专著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专题深入研究,回答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为何转”“转什么”“怎么转”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制订“十四五”规划勾勒出一个可资借鉴的最近的未来。
实践理性是这部专著的一大特色。作者曾在研究型大学工作,后分别在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他勤于工作,又善于学习思考,对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冷静的、理性的前瞻思考,我以为这是十分可贵的。领导干部任务重、责任大,容易陷于具体事务。经验固然有用,但如果不去总结思考,经验不可能上升为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