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参考
疫情下的高校治理专辑
淮阴工学院高教所主办 2020年第2期(总第53期) 2020年6月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考验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试金石。高校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部门,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大学治理能力。本期《高教参考》对疫情下高校治理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梳理,期望对学校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能力、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 钟秉林:重大疫情与教育治理现代化
● 李家俊:提高大学治理能力打赢抗疫阻击战
● 彭召波,倪娟:高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和经验
● 王艳平:高校疫情防控应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 陈华洲,项薇薇:重大疫情防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重大疫情与教育治理现代化
钟秉林,摘自《重庆高教研究》,2020年02期
当前我国正处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教育领域积极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教育部推出延迟开学和“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等系列措施。面对这场突发公共事件,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凸显。
一是尊重教育规律,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后,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响应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启动教育系统应急预案,指导各地落实属地责任,各级各类学校扎实开展疫情防控,迅速落实延期开学以及“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等措施。随着部分地区和学校线上课程的实施引起公从对增加学生和教师负担、直播平台拥挤、教育公平等各方面的质疑,教育部及时发布通知,明确了“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内涵,紧急叫停各种提前线上课程学习的行为。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教育治理要服从国家大局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针对现实问题,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重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师队伍水平的差异。
二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21世纪以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教育教学融合速度加快,这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教学指导,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网络教学突破了个体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可以满足学生居家学习需求,同时有利于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也正式开通。当然,全面实施网络教学也可能会因为教育技术资源配置的区域、城乡差异而带来教育公平等问题。因此,应以重大疫情防控为契机,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三是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这次重大疫情防控中,截至2月10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和举办医学教育的综合大学共计123所高校的287家附属医院派出7924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市和湖北省,350多家附属医院全面投入当地疫情防控,成为新冠疫情防控的生力军。面对重大疫情防控以及人类命运面临的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更需要高校发挥科研和学科优势,服务国家与全球重大战略领域的迫切需求,加强基础学科建设,重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重大战略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管理人才的专业化。
四是重视舆论引导作用,建立教育决策实施和风险评估机制。在当前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程专家会诊,可以追踪患者的信息与活动轨迹,可以全民“云监工”见证10天建造医院的奇迹。但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也面临新的挑战,网络舆情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政府的权威性与社会公信力。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重视网络舆情的引导,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体系,充分倾听学生、家长、教师、行业等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保持信息渠道畅通;要建立教育领域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教育政策出台带来的网络舆情进行预判、监控与反馈,回应社会关切,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钟秉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提高大学治理能力打赢抗疫阻击战
李家俊,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Z1期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行坚决斗争。在这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高等学校既是维护广大师生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前沿阵地,也是加强科研攻关、寻找抗疫武器的战略后方。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四个服务”为指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高大学治理能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发挥制度优势,坚定必胜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是我们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制度保障。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优势,充分发挥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定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越是急难险重的时刻,越需要党的坚强领导,越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疫情防控中,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政治决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工作安排。天津大学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上来,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广大师生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规范工作流程,统一工作指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防控优势,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疫情就像试金石,检验着党组织的临危应变能力,天津大学各级党组织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将做好疫情防控作为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实际行动,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疫情防控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切实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当前,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工作正有力开展。天津大学坚决贯彻全国一盘棋,不折不扣抓好中央、教育部、天津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落实,把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要求落到实处,做到令行禁止。学校切实落实传染病防控各项要求,主动开展科研攻关,发挥有关专家在科学宣传疫情防护知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天津大学各附属医院主动请战,按照统一部署参与天津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驰援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同时多家附属医院作为天津市定点医院奋战在战“疫”一线;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疫情期间为全国受到疫情影响的一线医护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专业的网络心理辅导;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强大合力。
坚持立德树人,牢记初心使命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承担着“兴学强国”的使命。这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也是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一次大考,使我们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天津大学一大批有担当的“坚守者”奋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有的按照学校的部署携手联防联控,扎实推进各项措施的落实;有的积极开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科研工作,努力把科研成果应用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有的发挥专业所长,创作艺术作品等,普及防控知识;各附属医院的专家和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校园之外,校友企业、各地校友会积极行动,为疫区捐赠资金、筹措物资,发挥专业力量提供战“疫”支持。越来越多的天大人正在加入光荣的“逆行者”大军,为抗击疫情作出自己的贡献,也有越来越多的天大人在这场考验中,把抗击疫情的信心转化为凝心聚力的自觉,转化为爱国奉献的行动。学校及时加强正面引导,深入挖掘宣传抗击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在特殊时期充分开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将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天津大学按照中央、教育部和天津市的统一部署,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学校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制定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教学工作预案,充分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云课堂、网上答疑、电子图书馆等方式,提供优质“云教学”服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组织辅导员与学生开展“键对键”交流,通过开展线上党课学习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开展平安打卡,指导学生合理规划每日安排,开展合适的体育锻炼,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校还将进一步挖掘整理疫情防控期间的先进形象和典型事例,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人民的“大我”之中,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坚持实事求是,提升治理效能
高校是人员密集场所,也是疫情防控的重点部门。抗击疫情,是对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及时发现、弥补高校现行治理体系中暴露出的在思维观念、预防预警、应急能力、技术迭代等方面的短板和弱项,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立足当下疫情防控实际,着眼未来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持续提升决策水平和执行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加强风险评估,依法审慎决策,严格依法实施防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蔓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和化解风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遵循。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依法构建校园重大传染病应急防疫机制,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宣传普及疫情防控知识,依法、依规对涉校涉教舆情进行回应,引导公众尊崇和相信科学,不信谣、不传谣;开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普通高等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的普法宣传和政策宣讲,引导广大师生依法行动、依法行事。同时,也要结合这次疫情防控举一反三,未雨绸缪,进一步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和地方政策,落实和细化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提升今后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在充分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智能化工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充分运用在线课程、“云教学”等信息化、智能化教学平台外,天津大学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技术优势,进一步丰富了校内信息化平台,保障线上和智能化办公需求,开发上线了“教工疫情普查”功能,落实“全员覆盖,一人一档”,实现疫情信息的直报、快报;开发了“疫情辟谣助手”,采用了师生较为熟悉的“聊天软件”界面模式,通过对话问答的形式实现“问到谣言即消灭”。学校将继续发挥大数据在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方面的作用,有针对性地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一线工作负担。这些在疫情防控工作的有益探索,都将成为今后学校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
优化科研治理,把成果用在祖国大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科研攻关,加大相关试剂、疫苗、药品的研发力度,争取早日取得突破。疫情发生以来,高校科研人员发挥科技创新优势,致力开展技术攻关,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疫情防控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攻坚战,教育科研工作更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努力为国分忧、为民解难,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科学研究的治理效能,让科研成果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关键作用。高校既要从思想上加强引领,鼓励科研人员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研究;也要从政策和服务上入手,为科研人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真正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大迎战疫情的科研攻关力度,是对高等学校践行“四个服务”的一次检验。天津大学自建校伊始就以兴学强国为办学宗旨,始终践行着“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铮铮誓言。近年来学校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扎根国民经济主战场”,在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肩负时代使命,积极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大力发展医学和生命学科,坚持汇聚校内外各种创新要素,服务行业和产业的发展。疫情发生之后,多个科研团队迅速响应,学校设立专项自主创新基金给予支持,积极联合校外力量,在机理研究、临床治疗、疫苗研制等方面加紧攻关,与企业合作研发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尽早有效识别感染人群;形成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注释数据库并主动向全球开放共享研究成果;合作组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工程天津“云脑”中心,助力疫情预测及远程诊疗;积极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形成多篇咨政报告为上级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等,努力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的“战场”上。
加大迎战疫情的科研攻关力度,尽快取得重大突破,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协作,更需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全面提升教育科研治理水平。高校要通过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科研管理、激发科研活力的政策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科研平台和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人员激励等方面的自主权,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推动科研管理放权、减负、激励的改革政策落地见效,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改革科研评价方式,推动多元化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坚决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构建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和求真务实、协作开放的创新文化。树立“一盘棋”思想,探索建立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优化布局、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实现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推进协同攻关的强大合力。开展跨学校的协同创新,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的协同,创新异地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服务模式,让创新与需求无缝对接,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这场防控新冠肺炎的严峻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高校师生将一定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顽强的意志、更加果断的措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大学治理能力,用实际行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李家俊,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高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和经验
——以江苏省为例
彭召波 倪 娟,摘自《中国高校科技》,2020年05期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底突发的新型肺炎疫情对我国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正常秩序造成很大冲击,全国各地的人财物等资源均被集中到战胜疫情这个头等大事和首要工作上来。疫情应对状况是对我国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效性的一次大检验。应急治理体系运行顺畅与否直接决定了应急管理体系设置和应急响应工作成效,是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关键。中国政府审时度势、综合研判,举全国之力统筹谋划、多措并举,及时制定了疫情防控策略,针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这为快速阻断疫情蔓延、科学开展疾病救治、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了中国对重大灾害事件的强大应对能力,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要求各地大中小学2020年春季学期推迟开学。1月27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大中小学校推迟春季开学时间,具体开学时间等待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通知,并于1月29日发出倡议: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停课不停学”。
江苏省自1月24日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以来,经过不懈努力,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早期输入性病例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了本地病例的大量流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及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指导意见,江苏省人民政府先后研究决定,自2020年2月24日24时起,将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自2020年3月27日24时起,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省级二级响应调整为省级三级响应。江苏全域率先进入疫情低风险区。省级应急响应级别调整以后,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慎终如始,坚决防止境外输入性病例导致的疫情扩散和蔓延,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在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过程中,江苏高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纷纷响应,积极行动,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以人为本、分类管理,校院协同、防治结合,严格管控、科学防控”的原则,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和在线教学,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与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为提升人类社会应对灾害的能力作出了高校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
(一)加强统一领导
高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教育部和省市系列防控部署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学校当前第一要务,强化统一领导,将守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有序推进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如南京大学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0个专项工作组,包括综合协调组、宣传教育组、医疗预防组、物资保障组、安全保卫组、学生工作组、教职工组、教学统筹组、应急管理办公室、纪检监督组;各院系的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和院长(系主任)共同担任,职能部门、基础教学科研单位和直属单位的领导小组组长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东南大学迅速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疫情防控暨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多个工作组,先后下发《东南大学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方案》《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视频会议精神加强教职工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多份文件通知,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细化实施方案,周密统筹安排;严格实行领导带班、一线指挥,做好值班应急处置、记录和交接工作,建立起党委书记、校长和分管校领导、各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执勤岗位人员的联防联控责任体系;编发《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工作动态》,及时通报并协调处理相关工作。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科学构建全校疫情防控组织体系、明确明晰相关小组职责。学校疫情防控组织体系采取“1+1+5”模式,即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工作组、五个职能工作小组(综合工作小组、学生工作小组、教务工作小组、保障工作小组、督查工作小组)。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其余党委班子成员担任副组长;工作组由校长兼任组长,在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校疫情防控工作;五个职能工作小组进行了职责清单明晰,以便于精准防控、落实落细,形成合力。
(二)科学精准施策
根据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编写的《江苏省学校防控指导手册》的规范要求,江苏各高校迅速研究制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以及留校、提前返校、开学进校、教学、餐饮、防控、宿舍、环境卫生、隔离观察等疫情防控系列预案,将防控工作落实到各个部门、具体到每个环节、压实到个人肩头。如南京医科大学专门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师生返校工作方案》精确把握学校“开学前、开学时、开学后、疫情突发时”四个关键时间节点,精准锁定“本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教职工”四类重点人群,围绕“信息摸排、健康监测、校园管控、物资保障、隔离观察、日常教学、宣传引导、环境整治”八个重点方向,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易于操作的标准体系,该方案被江苏省教育厅,作为江苏省高等学校2020年春季学期学生返校工作指引的工作案例提供给各高校借鉴参考。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分类别制订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学疫情防控工作预案、校园突发疫情应急预案、国教院留校留学生工作预案、留学生开学工作预案、留学生提前返校学生预案、应对湖北籍学生返校工作预案、师生返校工作方案、学生错峰返校方案等。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时间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确保防控工作无死角;学院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均作了应急预案,确保突发情况下能够依法、有序、高效进行处理;学院自上而下进行了拉网式摸排,切实做到了全体师生底数清、情况明,管控无死角、无盲区。
(三)大力科普宣传
高校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阵地,大力开展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心理疏导工作,并树立了一批疫情防控期间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帮助师生了解疫情相关知识,保持身心健康,引导师生服务贡献社会。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医药卫生类院校,主动参与疫情群防群控,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教师qq群、微信工作群、班级微信群、家长微信群等平台,通过发布温馨提示,对新冠肺炎知识及时科普,提醒全体师生及家长采取正确方式应对疫情,引导师生家长不信谣、不传谣;微信公众号推送《权威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新疫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及就医流程篇》《携手战“疫”,致苏卫人的一封信》等20余篇。南京医科大学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努力发挥好健康教育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沈洪兵教授领衔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及相关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130问》,针对公众关注的新冠病毒“怎么防、怎么治、怎么管、怎么帮”,向大众普及防治知识,被百姓称为“战疫宝典”;2月1日,“战疫宝典”的科普电子书《新冠肺炎防治知识130问》在网络发布,推出当天的阅读量就达到6万余人次。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冠肺炎防控以来,学校官微公众号每日推送“工程战‘疫’”微文,在校园网主页设立疫情防控专栏,累计发布各类通知信息120余条;及时搜集和制作疫情防控宣传标语、宣传图片、视频影像等宣传素材70多条,利用电子大屏和校园网不间歇滚动播出,加大疫情防控科普宣传力度。学校防控举措也引起媒体关注,《“校园主播”上线,常州工程战“疫”亮实招》《主题班会课搬进直播间老师成主播,学生双击“666”》《一手打好防控阻击战,一手建起开放学习平台》《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家乡,“防疫志愿者”在行动》先后在《科技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新华社》等网媒刊发,引起师生广泛关注;在人民网、交汇点、荔枝网等媒体推出10多篇外宣文章,大力宣传学校防控举措和师生典型,弘扬学校疫情防控正能量。
(四)强化联防联控
联防联控是打赢抗击疫情阻击战的重要保障。如中国药科大学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全校疫情防控工作精准施策,一体化推进。学校党委迅速组建了“疫情防控信息报送工作群”,加强对全校师生员工放假后去向的掌握,实行师生员工身体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全面细致摸排学校从武汉、温州等疫情重区返回南京,以及与相关地区人员有密切接触的师生员工,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逐一登记,建立台账,确保出现疫情能够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学校第一时间启动应急专项资助,向受疫情影响的学生及湖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去关爱和温暖。作为医科类高校,南京医科大学及各附属医院充分展现了无私奉献的医者使命和不畏艰险的南医担当;南医大各附属医院已向湖北派出583名医务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现代快报、江苏城市频道承办的《江苏最美人物》发布会上,南医大三位医护人员荣获江苏“最美医护工作者”荣誉称号。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全面启动疫情防控工作,团结师生,联防群防,共同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学校总务处定期对重点区域进行消毒,想方设法采购防疫物资;将学校素质拓展中心改造成临时隔离场所,未雨绸缪,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学校各部门联动协作,全面细致地做好全校师生情况的摸底和排查工作;学生处开通了疫情防控网络心理咨询;党委宣传部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推送疫情防控信息、学校部署以及工作动态等,营造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良好舆论氛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综合协调、疫情防控、安全与财务保障、教工工作、学生工作、信息工作、涉外疫情防控协调、监督等8个工作小组,建立疫情防控总值班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建立疫情防控督导机制;统筹做好开学返校前的宣传教育、每日信息摸排、返校条件审核、返校健康申报、顶岗实习学生安排、教学科研安排、隔离观察场所、校园管控、环境整治、物资储备、疫情防护心理支持;并重点明确校园突发疫情应急预案,包括疫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流程和联防联控措施。
(五)突出在线教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自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防控组,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期间在线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全省所有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在线教学,稳步扩大覆盖面,不断丰富在线教学内容,提高在线教学实效,确保在线教学质量,努力实现在线教学覆盖所有的专业、所有的班级、所有的学生。江苏省教育厅协调性能可靠、资源丰富、业内口碑好的教学平台免费开放汇聚16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3228门课程、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400多万条、在线试题200余万道等优质资源,覆盖高校全部公共基础课程和80%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除了开足课程满足需要之外,全省各高校还采用多种方式,保障在线教学“不掉线”。学校领导在线巡课。如南通大学校领导进行了开学第一天在线巡课,通过大屏幕实时查看当天课程的各项数据和教学动态,并随机抽取观摩部分在线课堂的教学情况、询问教学进展和内容安排等。举办线上开学开班仪式。各高校通过各种形式举办线上开学、开班仪式,增强在线教学的“仪式感”。培训提升在线教学技能。通过教学平台、分发手册等方式,各高校克服困难给教师培训,提升其在线教学技能。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制定发布了《疫情防控期间在线课程教学培训方案》、《线上教学问与答》(教师版),联合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培训工作。强化指导保障学习效果。学校给学生推送在线学习指南、课程清单等内容,加强服务和指导,适时开设一批疫情防控知识、阅读、音体美、健康等综合素养类和日常生活技能课程。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彩虹堂微课《2020,有爱,有你——从新冠疫情谈爱国主义》,精心制作视频《战疫,商院青年在行动》,讲述学校青年学生在抗击疫情战场上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数字资源与教学储备优势,编制了“1+6”教学实施方案,出台平台使用、在线教学、在线学习、教师评优、教学督查、技术支持6个管理办法,切实保证疫情防控下的在线教学有序开展。
(六)注重就业指导
疫情期间,面对特殊的就业形势,江苏高校普遍确定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拓展、全面覆盖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校领导主抓、学工处统筹、二级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局面。疫情防控时期,在学校的强大就业体系支撑下,各部门分工协作,一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学生的就业与顶岗实习安排,确保已就业学生不因疫情影响就业协议的执行;一方面针对未就业和计划专转本升学的学生,给毕业生做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增加他们就业、升学的信心。学校积极推进网上云招聘,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大数据分类管理、线上信息同频共振、校企合作共同发力、一对一就业经纪人等举措,打出了一套就业指导组合拳,精准帮扶学生就业工作。学校毕业生通过线上线下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的约占60%,订单班培养签订就业协议的约占15%,自主创业的占3%,进一步深造的占22%。学校每年都会对就业大数据进行调查统计,这次疫情突袭,学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掌握的这些大数据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了大作用;在数据系统助力下,针对不同就业类型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和个性化订制服务,为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学校通过校企共建的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平台,充分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智能化供需匹配;专职就业导师开展一对一学生就业精准辅导;积极开展线上宣讲、网络招聘活动,推动线上面试、签约和就业手续的办理,打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三、高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
(一)依法依规是前提
为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20年2月8日通过《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上级人民政府要求,统筹做好返工、返校、返岗工作,制定健康监测、交通组织、物资保障等相应疫情防控预案,强化属地政府、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责任,切实做好返工、返校、返岗后的疫情防控,维护正常的生产、教学、工作秩序。法律的及时出台,明确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学校及各级组织和个人在疫情防控中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充分调动高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有序规范是关键
首先,将高校疫情防控纳入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和统一调度范围。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加大资金、防疫物资保障力度,逐级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责任,建立健全省、市、县、学校等防护网络,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防控体系,落实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全力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防控工作。其次,高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坚持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采取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充分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做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校院协同,防治结合。
(三)联防联控是基础
落实高校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有序规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防护物品、设施;对本单位人员进行疫情排查,对本单位人员和往来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对本单位场所、设施实施消毒;督促与患者密切接触者、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员,按照政府有关规定进行集中医学观察或者居家医学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按照政府要求组织人员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严格执行政府关于复工、开学等规定及其他疫情防控要求。
(四)群防群治是动力
高校的疫情防控必须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全体师生的防疫防灾意识。只有全民参与,分类管理,严格管控,方能有效控制疫情、消灭疫情。高校全体师生必须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履行相关疫情防控义务:服从疫情防控的指挥和安排,依法接受调查、监测、医学观察、隔离治疗,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时,及时前往发热门诊就医,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与患者密切接触者、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员主动向单位或者村(社区)报告,按照政府有关规定进行集中医学观察或者居家医学观察,服从管理;严格遵守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的规定,减少外出活动,不参加人员聚集活动;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服从政府和学校依法采取的其他防控措施。同时,高校通过开展在线教学,将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让全体师生更有动力参与到工作、学习之中,努力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彭召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倪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导。)
高校疫情防控应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王艳平,摘自《中国高校科技》,2020年05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高校疫情防控工作是整个社会防控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推进工作部署。高校的疫情防控压力主要来自应急状态下如何依法严格实施师生管理。针对师生擅自提前返校、瞒报漏报个人健康信息、擅自集聚、拒不执行隔离观察措施等不服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的行为,需要高校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妥善处理。
一、全面系统评估高校疫情防控带来的法律问题及后遗症
疫情带来的校园治理问题是系统性的,可能形成牵一发动全身的“蝴蝶效应”,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法律风险。当务之急,高校一方面要坚持依法“硬核”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妥善解决疫情防控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另一方面,要全面系统评估疫情可能带来的治理后遗症,并做好风险防范。
(一)高校疫情防控中面临的法律问题
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守牢校门、管好师生。管控好师生返校问题,是当前高校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高校学生不服从管理擅自提前返校,扰乱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的个案。陕西、江西等地的个别高校针对疫情防控期间提前擅自返校的学生开出了纪律处分的“罚单”,给予相关学生警告、严重警告处分,这种“硬核”做法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舆论对涉事学生法治意识不强、纪律自觉性不够给予严厉批判,同时也对高校给予学生纪律处分的做法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从网络调研来看,仅六成网友支持学校这么做,表明还有很多质疑声音。且不论舆论观点中哪方占主导,冷静思考一下,高校的这些做法是否经得起法律的检视,值得深入探讨。首先,从于法有据的角度看,处分学生必须做到依据明确、程序正当。《传染病防治法》授权政府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可以采取“停工、停业、停课”的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多省市地方人大也陆续出台相关规定,例如,上海市人大出台《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明确对疫情防控期间个人隐瞒病史、重点地区旅行史、与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史、逃避隔离医学观察等行为,除依法严格追究相应法律责任外,还将依法采取个人信用惩戒措施。据此,高校是否可以对疫情防控期间师生擅自返校行为进行纪律处分?笔者认为,不能自然延伸推理。毕竟学生擅自提前返校这一行为,违反的仅仅是高校的防疫工作部署,而非高校制定的校纪校规,因此在未明示“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擅自提前返校,可给予警告处分”等有关规章制度的情形下,给予学生违纪处分,容易被质疑依据不足。此外,高校对擅自返校的学生做出快速处置,是否遵照了法定的程序,如学校是否设置纪律处分“简易程序”,是否听取了学生的陈述与申辩,均有待考证。其次,从过罚相当的角度看,要客观评估学生擅自提前返校对疫情防控工作造成的影响,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认定学生的主观过错程度,而不可一概简单认为,不服从防控工作部署即违反校纪校规,严肃处理就等同于纪律处分,如此则易引发“矫枉过正”、“权力滥用”等质疑。过罚相当,本是行政处罚的一项常用原则,但在学校行政管理中同样适用。学校在行政管理中,既要通过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证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又要兼顾师生的权益保护,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为限,尽可能使师生的权益受到最小的侵害。严禁提前返校的规定,旨在避免学生返校后因人员集聚导致病毒传染。因此,个别学生提前返校,是否应该给予纪律处分,除了要考虑是否妨碍学校疫情防控整体工作部署,还要客观分析学生为什么返校,从哪里回来,是否出现了身体健康异常情况,是否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是否造成了传染后果或传染隐患等因素。再次,从法律效果的角度看,高校做出违纪处分,既要坚持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又要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对擅自提前返校学生的处理,或许通过做实做深做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比简单给予纪律处分的警示效果要好。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应抓住时机用心用情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律意识。在做足了思想政治工作之后,个别学生还是肆意而为,则有必要从法律约束的角度对其行为进行规制。
疫情防控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还有很多,诸如学生上报疫情数据时存在虚报或瞒报如何处理,用人单位是否可以以疫情为由解除与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等等。针对此类问题,高校应依法妥善解决。
(二)高校疫情防控可能带来的治理后遗症
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为遵循。因疫情原因延迟开学,势必会导致高校教学管理、校园管理、招生就业等工作产生迟滞,进而影响到师生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当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这些问题是下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善后工作的重点。
1. 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影响
疫情对高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冲击是首当其冲的。教育教学工作相应延后,会导致学业考评、教学评估、社会实践、学籍管理等系列工作产生连锁反应。目前,高校正在以在线教学的方式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但全面实施在线教学对高校师生而言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缺乏制度保障。例如,实施在线教学、在线辅导、在线答辩等举措后,如何对学生的出勤率进行考核监督,如何对教师的在线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又如,部分学生毕业实习无法如期完成,是否影响毕业?这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2. 对校园管理秩序的冲击
校园管理涉及师生管理、社团管理、应急管理等,疫情对高校的师生管理和应急管理提出了严峻考验。如前所述,如何依法管控好师生擅自提前返校,就是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师生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教师提前返校与学生提前返校能否等同处理?如何监督留校学生进行自我防控?此类问题处理不妥都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甚至涉法纠纷。更应关注的是,疫情防控充分暴露了部分高校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短板。例如,在校内传染病防治方面,相关制度缺失就非常明显。笔者查阅了数十所高校的学生违纪处分规定,尚未找到学生违反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处理依据。填补此类制度空缺对完善高校治理是非常迫切的。
3. 对招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因疫情原因,原定招生制度的变通执行或暂不执行,难免会产生公正性、合理性方面的质疑,高校需及时研判、提前谋划、依法应对。高校就业工作受到疫情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部分毕业生暂缓就业或阶段性失业正在积累社会稳定风险。
解决疫情带来的治理问题需要高校及时做好研判、构思对策,提前依照法定程序做好相关规章制度的修订或变通执行的解释,而不能等到问题发生后采取非常规手段或临时变通相关规定来匆忙应付。
二、应急状态下坚持以法治方式统筹推进各项疫情防控举措
诚然,高校采取严防严控举措应对疫情是形势所迫,“硬核”做法固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对个别高校“硬核”做法的冷思考,并不等于对其给予否定,而是希望高校在法治轨道上更好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实际上,只要高校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遵循法治规则和程序,及时发布不违反上位法的罚则,部分疫情防控的“硬核”措施完全可以软着陆。
其一,依法发布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的决定。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属于特定时期的应急响应举措,理应遵循《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以及地方人大、政府发布的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等法律法规文件精神。高校不能超越法定权限,发布过严或过粗的“硬核”举措,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此外,发布相关疫情防控决定的主体应适格,如由学校防控领导工作小组归口发布,或由学校行政主体来发布,才能更好体现工作部署的权威性。
其二,依法明确师生违反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的处理规则。高校给予不服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的学生纪律处分,应做到于法有据。对于禁止性规定,诸如“疫情防控期间,严禁学生未经批准提前返校”等,应该援引相关校纪校规设定相应“罚则”,并向全体师生公开发布。高校只有遵照法定程序,通过设置合理规则预先配置师生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才能使相应处理规则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换言之,即使出现紧急情况,根据预先设计的“法律方案”缘法而治,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施策,有利于在紧急事件发生后有条不紊地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做到有备无患、处变不惊。
其三,依法对援引的处分规定进行校内“立法解释”。从疫情防控来看,确实有必要在高校的校纪校规中就师生擅自提前返校、瞒报个人信息等违反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的行为设定相应罚则。尚未制定相应罚则的高校,亦可对现行校纪校规进行扩大化的“立法解释”。通过立法解释,高校对特殊时期、特定情形下破坏校园治理秩序的行为,即便未造成严重后果,也可以设定“警告”、“严重警告”等违纪处分,如可将“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擅自提前返校”情形纳入校纪校规中违纪处分兜底条款。这方面工作,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做了很好的先行探索。
三、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全面提升高校依法治理能力
对高校而言,要抓住疫情防控问题检视这一契机,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师生法治宣传教育,及时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利于提升高校依法治理水平。
一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修订完善校纪校规。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坚持把依法治理理念贯穿融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高校要及时修订完善校纪校规,在价值导向上应体现其出发点是服务于学校管理,而落脚点应该是为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校纪校规中违纪处分的设定要坚持教育与惩处相结合,体现学校“执法”的柔性和人文关怀,因为惩处学生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督促其改正错误实现育人。比如,在制定校园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相关规定时,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在价值取向上将守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首位。
二是精准理解和把握法治原则在高校治理中的运用。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价值取向。高校作为法治人才的培养高地,理应是践行法治的示范区。高校应运用法治原则为校园治理提供民主、科学、有效的方案,善于运用法治手段平衡高校和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校园内的各种矛盾。在校纪校规的制定和执行中,精准理解和把握法治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校纪校规,虽不能等同于法律法规,但具有法律规范的部分属性。校纪校规的制定与执行,应做到坚持实体法治和程序法治相统一,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实现合法性、合目的性与正当性相统一。立法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四条规定,“学校给予学生处分,应当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与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程序正当、处分适当”,对法治原则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进行了精准界定。司法实践中,法院也要求高校制定学生管理方面的校纪校规时必须遵循以上原则,特别是在对违纪学生做出开除学籍等直接影响受教育权的处分时,应当坚持处分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做到育人为本、罚当其责,使得违纪学生得到公平对待。
三是及时弥补高校应急管理方面的制度短板,健全校园公共卫生事件依法防控工作机制。从这次疫情防控来看,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是高校校园治理绕不开的命题。校内许多传染病的防控都应该有相应的制度支撑,学生违反疫情防控规定应该像考试作弊一样,设置相应处理办法。但高校在这方面还缺乏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因此,高校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中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应结合实际情况,依法解释好、执行好现行的规章制度,破解疫情带来的治理难题;另一方面,要针对疫情防控工作中暴露的治理问题及可能的后遗症,及时开展评估和研究,补齐制度短板。当务之急是要将《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授权政府为有效应对紧急突发事件可采取的特别举措,在高校校园管理中进行细化、具体化,并将其写入校纪校规,填补制度空白。
四是做深做实师生法治宣传教育。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实现良法善治,需要依靠扎扎实实的法治宣传教育。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应抓住机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师生的法治素养和自律意识。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依法防控,普法同行。高校可通过以案释法、知识问答等方式选取典型案例,做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工作,向学生释明正在采取的“硬核”举措及法律依据和理由,强化师生对严防严控必要性、合理性、合法性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师生依法治疫的理念。有关校纪校规修订完善,应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及时公开发布,并做好普法宣传工作。
重大疫情防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陈华洲 项薇薇,摘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07期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广大青年身处其中也深受震动。在此类重大疫情防控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状况,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作用,既做到强基固本、取得实效,又行稳致远、形成常态。
一、体悟伟大抗“疫”精神,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是一场沉重的人生大课。无数的“战士”在人民和国家最迫切需要的时候,奋勇直前地投身抗“疫”战场,谱写出与疫情顽强抗争的壮丽诗篇,形成了“爱国、团结、斗争、奉献”的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深刻体悟这种伟大的精神,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第一,培养大学生心系祖国、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无论是逆行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还是夜以继日在基层一线排查值守的工作人员,还是在寂静的城市街道穿梭的外卖员快递员,抑或是亿万在家中隔离自己“憋死”病毒的普通百姓,以及身处异国仍然牵挂祖国、积极筹集防疫物资的华人华侨们,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祖国和同胞,彰显出心系祖国、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是这场疫情的亲历者,高校应抓住契机,利用网络、新媒体等积极打造思政大课堂,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明理、共情、力行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学生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将爱国热情与报国行动有机结合,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第二,培养大学生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统筹部署、联防联控,扎实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铜墙铁壁,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生死时速”拔地而起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16家方舱医院不断增加床位、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全国人民倾尽全力,层层设防,筑起了战“疫”的坚固防线,彰显了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要用这种精神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深刻感受到“病毒无情人有情”,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第三,培养大学生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一批批医务人员请缨驰援,英勇逆行;无数的解放军战士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坚守一线、闻令即动;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坚持到底等等,无不彰显出中国人民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些精神有助于陶铸大学生精神中的“刚”性与“韧”性,为大学生在这场突破人的身体和精神极限的重大疫情挑战中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将这种斗争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特质,养成浩然正气,不断增强意志和耐力,积极投入当前和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伟大斗争中去。
第四,培养大学生不计回报、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以万计的“白衣天使”们舍小家为大家,用平凡的血肉之躯抵挡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无数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工人们不计回报,争分夺秒;无数的同胞捐钱捐物,手足相抵;无数的社区志愿者们不畏疫情,互帮互助……他们以大爱之行,诠释了不计回报、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要用这种精神润泽大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增强奉献自我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二、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中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造成的巨大心理冲击,如何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尊重大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化要求,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现实课题。要及时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增强大学生对疫情的理性认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大学生的心理普遍受到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出现了紧张、焦虑、恐慌等各种心理反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增强大学生心理免疫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网络中信息混杂,出现了吸烟能预防病毒感染、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治愈新冠病毒等多种虚假信息甚至谣言,这种信息混乱加剧了社会大众的恐慌心理。要引导大学生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指导他们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可靠信息,科学理性地分辨各种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同时不造谣、不传谣,做科学防疫的宣传者和守护者。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卫生健康教育。应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向大学生普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增强大学生的防疫意识和能力。再次,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高校可以开设线上健身教学课,开发既适合室内又具有趣味性的运动课程,鼓励学生在室内进行运动健身,多做家务劳动,在学习之余与父母朋友多沟通交流,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
第二,加强心理疏导,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大学生在居家隔离期间,普遍都极其关注疫情发展,有些学生自己或亲朋好友中有人不幸确诊,产生巨大的恐慌情绪,面临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有的学生因疑似感染被强制隔离,容易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在长期的居家隔离中也容易产生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分类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调节情绪。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同向发力,协同开展疫情防控期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通心理援助热线与网络心理辅导服务。其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通过云课堂、视频会议等在线直播、录播形式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培养他们的正向思维和理性平和心态,为他们戴上抗击疫情的“心理口罩”。再次,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积极探索并及时教授大学生科学抗压的方法,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运用自我心理防范法、负面心理纠正法、疫情压力缓解法等多种方法,合理宣泄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三、讲好抗“疫”故事,凝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力量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疫情大考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聚焦“抗疫情”“抗疫事”“抗疫人”,讲好抗“疫”故事,演绎中国精神,凝聚话语力量,形成争当先进、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力场,让大学生见贤思齐并将之转化为行动力量。
第一,讲好抗“疫”故事,铭刻英雄记忆。真实感人的故事具有触动人心的强大力量。讲好抗“疫”故事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实里走、往深处走、往心里走。要讲好抗“疫”故事,首先,要坚持故事的真实性,同时挖掘故事中的人格力量。其次,要根据不同受众特点,采取不同的讲述方式。“一稿走天下”的讲述方式在今天已经是行不通的,讲好抗“疫”故事应实行精准化策略,采取个性化的“菜单”模式,深入挖掘疫情防控中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以及亲历者故事等,通过纪录片、“同上一堂思政课”、战“疫”公开课等形式向大学生讲好抗“疫”故事,使抗“疫”故事更动人心弦、更深入人心。
第二,创新抗“疫”故事传播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故事是理念与叙事的融合体,其中理念是内核,叙事是外壳。外壳可以是异彩纷呈的,但是内核必须是笃定坚毅的。首先,要使用具有亲和力的话语符号。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来讲述抗“疫”故事,可以增强抗“疫”故事的具象化、感染力和交互性。其次,要发挥各个传播渠道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校园主流媒体的作用,协同校园自媒体平台同向发力,遵循传播规律,丰富传播内容,优化传播布局,扩大抗“疫”故事的影响力。再次,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开展有关战“疫”故事的网络征集和展示工作,搭建“云校园”英雄宣传栏,使抗“疫”故事更加生动、立体、具体。
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抗“疫”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广大志愿者等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倡大学生在严格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品行、成长成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一,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中锤炼大学生的品行。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特殊的课堂,是一个人接受身体和心灵双重教育的过程。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能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疫情影响,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以及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促进他们以实际行动锤炼优良的道德品质,以无私的奉献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挑战,如直面防疫一线的巨大风险,学习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间安排上的矛盾,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困难等等,必须具有坚忍的意志、严格的自律品质、崇高的奉献精神,才能经受住这些巨大的考验。经受考验和战胜困难的过程同样是一个磨练意志、锻炼能力、让心灵接受洗礼的过程。同时,社会的赞誉、公众的认可也可以强化志愿者对自我选择的肯定,这种情感上的巨大回报可以增强个体志愿服务行为的动机,促使他们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形成更好的人格,养成更好的品质。
第二,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锻炼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工作千头万绪,疫情防控时间漫长复杂,疫情防控斗争艰巨持久,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也面临着多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要顺利完成各项服务工作必须齐心协力、相互配合、互相理解、加强沟通,这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体会防止类似公共卫生事件复发的极端重要性,深入理解加强卫生健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深入体悟规则、合作、团结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树立和巩固全局观念和团结意识,进一步提高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难免会遭遇服务内容差异化、服务对象个性化、环境复杂化的情况,探索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创新、改革精神。对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总结反思,可以为他们今后投身工作事业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陈华洲,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