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参考
疫情下的高校教学改革专辑
淮阴工学院高教所主办 2020年第1期(总第52期) 2020年4月
编者按: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正遭受巨大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在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挑战面前,大学必须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大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大学的正常运行涉及诸多秩序。其中,教学秩序是最重要的。教学秩序井然、教学体系稳定,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期《高教参考》对疫情下高校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论述、研究进行了梳理,期望对学校在疫情期间开展高水平的在线教育提供借鉴。
● 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 胡小平,谢作栩:疫情下高校在线教学的优势与挑战探析
● 刘振天:一次成功的冲浪:应急性在线教学启思
● 于歆杰:以高质量在线教学应对高校疫情防控大考
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高厅〔2020〕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在线课程平台单位: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高校的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造成的影响,根据《教育部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方案(试行)》要求,现就在疫情防控期间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上线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服务支持带动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二、工作任务
1.面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全部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截至2020年2月2日,教育部组织了22个在线课程平台制定了多样化在线教学解决方案,免费开放包括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40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在内的在线课程2.4万余门,覆盖了本科12个学科门类、专科高职18个专业大类,供高校选择使用(见附件)。
2.立即制定在线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针对疫情防控需要,高校要合理调整、统筹安排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课程教学计划。在当前疫情防控期间,要暂停所有寒假社会实践,原计划进行的寒假社会实践推移到下一年度或下一学期内进行,可视疫情发展情况酌情减免寒假社会实践学分。根据校情学情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优势,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改革创新,推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3.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高校要以文件、校园网公告等方式公布课程资源质量要求、在线教学课堂纪律和考试纪律要求、学生学习评价措施等管理措施;要引导教师择优选用适合的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以及校内在线课程资源,应用公共课程服务平台、校内智慧教学系统和网络学习空间以及数字化教学软件等方式,开展线上教学、组织线上讨论、答疑辅导等教学活动,布置在线作业,进行在线测验等学习考核;要与课程平台建立教学质量保障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学习行为分析数据,了解学生在线学习情况。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充分发挥各专业“虚拟教研室”的组织载体作用,加快研发一批有特色、代表性强、数量充足的在线试题,服务学生在线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挑战性。
4.发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引领作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和团队要上线提供全程教学服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国慕课教师团队开展线上教学服务。
5.开放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服务。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实验空间)全天候开放,免费提供2000余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资源,并提供在线实验教学支撑和教学考核管理。
6.倡导社会力量举办的在线课程平台免费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和技术支持服务。倡导课程平台以及更多在线教育机构面向全国高校和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优质在线课程。在线课程平台要有组织地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疫情严重地区高校乃至更大范围高校建立联系,了解高校情况和教学需求,结合平台课程资源特点和技术优势,为高校制定丰富多样的在线教学解决方案;要为教师提供教学平台及软件支持服务,支持教师利用慕课等在线教学资源自主开展在线教学;鼓励开展网上在线教学培训,帮助广大教师适应新型教学环境、掌握在线教学技能、提高在线教学效果。
7.加强对高校选择在线课程平台教学解决方案的支持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组织在线教育机构研发多样化在线教学解决方案,及时向高校提供解决方案及联系方式,保障教学需求和技术服务支持对接畅通,为高校选择资源和技术服务提供便利。
8.发挥专家组织指导、整合、协调作用。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教学指导作用,整合名校名师名企力量,推动快速上线一批前期有工作基础的优质慕课和实验课程,丰富线上教学资源。慕课联盟联席会要充分发挥专业性、区域性、跨区域性纽带作用,团结慕课联盟单位,通过专家工作组指导等方式,与高校有组织地开展以慕课主讲教师为主的线上教学、“慕课主讲教师+慕课课程工作组”为主的跨校协同教学、“慕课主讲教师+本地教师”的协作式跨校教学、借助慕课作为参考课支持本校教师校内在线授课教学等多种形式协同教学,指导高校选好课、用好课、讲好课。
9.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鼓励慕课平台开设有关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的慕课专题,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实验空间)开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虚拟仿真实验专题等针对性实验,供全国大学生及社会公众了解相关知识与政策,提高科学防控能力。
三、工作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中央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所属高校实际,帮助高校制定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方案,整合公共服务平台和省级课程平台资源与服务信息,指导所属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
2.强化政策激励与引导。高校要将慕课教师以及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任课教师线上教学计入教学工作量,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实战经验,产生更多更好教学成果。贯彻落实有关政策要求,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选修线上优质课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强化在线学习过程和多元考核评价的质量要求。制定在线课程学习学分互认与转化政策,保障学生学业不受疫情影响。
3.确保在线教学安全平稳运行。高校要与课程平台就在线教学组织进行充分沟通,择优选取符合本校实际、与网络环境条件相匹配的方案,保证在线教学平稳运行。要与课程平台密切配合、规范管理,强化对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平台运行监管,采取安全有效手段,防范和制止有害信息传播,保障在线教学运行安全。
4.建立信息报送渠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建立数据统计报告制度,及时将在线教学组织实施情况和意见建议报送教育部。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报送教育部,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抄送教育部,地方高校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后报送教育部。联系单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课程教材与实验室处,联系人:宋毅、李静、王繁,电话:010-66096925、66097392、66097199,18810032218,电子邮箱:gaojs_jxtj@moe.edu.cn。
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代章)
2020年2月4日
疫情下高校在线教学的优势与挑战探析
胡小平,谢作栩,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04期
多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的网络教学基本上是处于探索阶段。为应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教学秩序的冲击,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停课不停教与学”,暂“停”的是沿用几百年来的固定场所和时间、固定教师和学生人数的“班级上课制”的“课”;“不停”的是依托网络开展的无固定场所、时间、教师与学生人数的数字化“教”与“学”,这对我国普通高校几百万教师和管理者、几千万学生来说,是个未准备好而又必须人人面对的挑战。针对此次疫情,我们收集并分析了全国12个省(市)共57所高校(2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35所地方院校)的开学第一周在线教学质量报告;同时,也分析了福建省70所高校、山东省78所高校在超星平台在线教学的数据统计报告;还通过网络调查及电话访谈方式,获得了62所高校954位教师的反馈意见、建议和体验。旨在探究《指导意见》执行1个多月以来全国高校在线教学现状、特点、问题与应对方策。
一、高校在线教学的实践现状
各高校高度重视,依托教育部组织的22个在线课程教学平台、覆盖本科12个大学科门类、专科高职18个专业大类的2.4万余门在线课程及2 000余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资源,制定了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工作方案,体现了“停课不停教与学”的宗旨。
(一)在线教学平台的使用
1. 在线教学平台使用类型多、访问量大。
疫情以来,大部分高校加强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除搭建本校在线教学平台、积极使用教育部推荐的22个在线教学平台之外,还使用常用的网络直播APP。数据显示,57所高校平均每所高校使用平台数为8.3个;福建省高校一周累计平台访问数13.8亿次,单日访问数最大值约2.9亿次;山东省高校一个月单日平均访问数约为8 700万次。各所高校通过多个平台联合使用,避免了因网络、访问量大等问题造成教学活动的卡顿、中断等问题,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2. 在线教学平台课程开设门次多。
不同类型学校教学任务不一,疫情期间,除了个别不适宜使用在线教学的课程之外,大部分学校将98%的教学任务搬到了线上,保证了教学计划的执行。课程数量为教师自建课和引进课程之和。据统计,开学第一周,57所高校校均开设在线课程2 063门次;福建省高校一周运行在线课程总数162 533门,平均每天运行课程约32 507门;山东省高校一个月共新建在线课程40 419门,平均每天运行课程17 789门。
3. 在线教学平台深受师生的欢迎。
“疫情”期间,上述57所高校中的46所高校教务处会同学工、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发布了在线教学的问卷调查。针对平台的教学视频播放的稳定性、声音传输的同时性、文件传输及下载的方便性等因素调查学生、教师最喜欢的在线教学平台。各高校利用宣传媒介及时传达调查结果,为教师之间提供交流学习,普及比较好用的教学平台及工具,有效提升教师在线教学的操作能力。这些高校的调查显示,最受欢迎的在线教学平台包括QQ直播、中国大学MOOC、钉钉、腾讯课堂、超星、微信群、智慧树、腾讯会议、e-learning等9个。
(二)教师教学的情况
1. 教师上线积极,发布活动丰富。
高校教师化疫情消极因素为推进网络时代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动力,展示出新时代教师应有的教育责任与担当。据57所高校统计,平均每天都有360多人次的教师在网上教学和答疑解惑;福建省高校一周在线教师总人次为140 582,在线教师人次单日最大值为28 824,高校教师共计发布活动252 017个,发贴34 807个,发布作业22 661个,批阅作业360 546个;山东省高校一个月平均每日在线教师数约7 400人。网上访谈的954位教师,其中76%表示对网络平台的总体服务感到比较好和好;76.3%表示对自己的线上教学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
2. 教师在线教学方式种类及数量丰富。
为确保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们积极响应、精心设计、准备多个预案,着力保证教学效果。据统计,57所高校教师教学方式主要包括直播+在线互动、直播、录播+在线互动、录播、学生自主学习+在线互动、学生自主学习、SPOC、PPT+在线讨论、其他课程资源,及时答疑、录制讲解视频+直播等,教学方式平均使用数量为2.2种。通过高校的调查问卷得到,“直播+在线互动”“录播+在线互动”“使用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比例高达80%以上。而最受学生喜欢的在线教学方式有直播、直播+在线互动、录播、录播+在线互动、平台学习等11种,其中直播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
(三)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
1. 学生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
高校以在线教学为契机,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师生通过互联网教学,共同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福建省高校一周共计上传学习资源939 848个;山东省高校一个月共上传教学视频、音频、图片、PPT、Word、试题等数字学习资源约265.3万个。以任务和问题为牵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据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学习资源包括电子教材、PPT、教师的教学视频等。
2. 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互动充分。
网络平台互动方面,57所高校一周内学生在线人次均值为94 879.7;山东省高校一个月平均每日在线学生数约24.7万人;福建省高校一周在线学生总人次为3 682 860,在线学生人次单日最大值为753 538,共计完成任务点9 479 882个、参与活动2 199 439个、发布课堂活动2 399 835次、师生讨论话题876 912个、回帖863 607个、完成作业934 574道。从数据来看,学生的互动充分、热情度非常高。学生最喜欢的互动方式包括微信群聊、学习通群聊、QQ群聊、教师在线答疑、小组讨论、布置作业或测验等。
3. 学生在线教学满意度较高。
笔者综合问卷调查的情况,将在线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分为:总体情况满意度、教学互动满意度、教学管理工作满意度、教师授课清晰度满意度、平台资源满意度、在线教学效果满意度六个维度。其中,90.2%的学生对在线教学总体情况满意。91.1%的学生对教师在线辅导和答疑等教学互动感到满意。96.1%的学生对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及时更新导入学生名单、教学指南、教学进度等教学管理工作感到满意。94.7%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和重点难点等授课清晰度感到满意。98.0%的学生认可教师提供的平台教学资源。89.3%的学生对在线学习效果感到满意。
(四)在线教学的督导和质量监控
1. 常规教学检查正常运行。
各所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要求。坚持“以学生中心、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工作原则,建立系统化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重点加强在线教学纪律、在线教学行为、在线教学质量等的督查。经调查,大部分课程学生出勤率达90%以上;大部分教师表示能够维持教学秩序;高校工作小组通过网络教学课件的检查和旁听网课等措施,对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进行督查。
2. 建立在线教学辅导团队,助力教师顺利开展线上教学。
疫情突然爆发,教师们贯彻教育部的部署安排,推进线上教学,但还是会因技术问题而陷入困惑之中。基于此,高校教务部门与主要的在线教学平台公司紧密合作,共同建立了在线教学辅导团队,形成“7*18”的辅导模式,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提供教师一对一在线教学平台咨询与培训服务,共同助力教师们顺利开展线上教学,高校教务部门总结了一些共同的、可推广的典型教学经验和模式,提供给其他教师交流和学习。
3. 形成多维的教学运行监控体系。
各高校周密部署、多方联动,普遍组建了各级线上监控队伍包括:校级领导小组、专家督察组、各部门协同工作小组、在线教学培训及指导组、技术保障组;制定了在线教学督导评价准则;构建了覆盖全课程、全周期、全员的监控督导体系。各所高校紧紧围绕“质量”,保证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实质等效。正是有了闭环的监控体系,授课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及教学方法;学校才能时时掌握线上教学整体效果,为进一步提升在线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二、在线教学呈现出的特点与问题
持续1个月的在线教学,为广大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优质课程资源,促进广大教师逐步掌握和提升网络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也促进了高校管理队伍网络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丰富了教师、管理干部、学生的体验。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教学与管理问题。
(一)在线教学呈现出的特点
与传统教学相比,在线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既为广大师生提供崭新的教与学体验,也为高校管理者的精准施策提供大数据支撑。广大学生不仅可以共享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也可按照自己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来安排学习活动,享受个性化学习体验。
1. 为师生提供了新的体验。
(1)教师:教师网络调查信息表明:教师在线教学的体验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提升了教师教研能力。一方面,使用直播、录播、课程平台授课的方式是教师对教学的一次全新体验,有了网络平台的承载,教师会用心地选择或者自建课程资源,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相比传统教学,线上教学在课程设计上所花的精力较以往多,备课压力较以往大,但收获也更大。据统计,90%以上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及精力;一半以上的教师表示备课时间超出平时1~2倍。但他们也已从前期的技术学习转向课程设计和实施,并能利用虚拟教研室积极发挥课程组的力量,开展集体研课、磨课,教研氛围更加浓厚了。
(2)学生:学生在线学习的主要体现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及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一方面,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是特殊的。数据显示,80%以上的学生觉得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通过教学平台,学生的互动讨论和各项学习成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并受到同伴关注。在问题学习和任务学习的驱动下,在虚拟同伴“监督”的压力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线教学能够激发学习者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合理规划和分配课前、课中、课后时间占比,做到“掌握学习”。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观看课件,完成考核评价;课中开展研讨、答疑、小组讨论,完成课堂考核;课后完成必要性的作业和考核评价。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成了学习的“主人翁”。
(3)师生关系:在线教学虽然少了线下的面对面,但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提高了,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一方面,教师采用直播课堂、微信群、QQ群等多种网络互动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在线讨论和答疑解惑,师生关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以前那些上课都不怎么跟老师互动的同学,也被调动起来了。90%以上的学生愿意在线上互动。通过线上的互动教学,师生联系更加紧密,这正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师生关系的悄然变化。
2. 在线教学的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提升教学质量。
在线教学平台的一大功能是能将网上教与学活动所留下的痕迹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起来,形成网络教学的大数据。高校教学管理者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有针对性地对上线师生数、平台访问数、运行课程总数、学生学习详情、师生互动、院系资源建设等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向学院和教师反馈教学质量相关问题。
(二)在线教学表现出的问题及挑战
这次疫情期间的全国高校应急性在线教学的统一推行,暴露出在线教学平台使用中、教师教的过程中、学生学的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及挑战。
1. 在线教学平台问题。
(1)在线教学过程中流畅度、灵活性受阻。我国高校“互联网+教育”正处于建设的初步发展阶段,就受到迎面扑来的疫情冲击。百千万的高校师生齐涌网上,一时间海量访问给网络教学平台的服务器带来巨大的压力。57所高校的网络教学质量报告、笔者的网络调查和访谈的师生反馈信息,均表明巨大的教学活动,难免有时造成网络拥堵、APP卡顿、服务器崩溃、进不去、加载慢、有回音杂音、不能回放、直播课进不去、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下载难、预习作业不能提交、无法发弹幕等问题。这些在特殊时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将为我们后续的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提供前车之鉴。
(2)平台过多,给学生学习带来不便。由于不同教学平台涵盖的教学资源的不一样,学校放开了教师对在线教学平台选择的自由,方便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前期准备及教学实施。但这一应急“管理”的失当,却带给学生一定的困扰。上述部分高校网络教学调查数据显示,64.3%的学生认为“使用平台太多,经常来回切换”对他们造成困扰。
2. 教师的教学操作、师生互动、教学设计的问题。
(1)教师对在线教学操作尚不熟悉。因首次实行全体教师在线教学,大部分教师初次尝试在线教学的方式,困难重重。如果网络不畅、平台交互性不足及操作熟练性不够,教师将面临教学断片的尴尬际遇。接受笔者网络调查与访谈的教师,其中,85位提出“需要网络教学仪器设备的支持与使用指导”;78位提出“需要平台教学技术的培训或支持”。
(2)师生互动未达到预期效果。在线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表面看上去比传统课堂更活跃,但如此高的互动频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据教师的访谈反馈,在网络平台上,师生互动看似更加便捷了,但频繁的发弹幕和众多的群聊天导致了互动效率低下。和其他直播活动一样,在线教学也显示出发弹幕的威力,10分钟的课程学生的弹幕条数高达120条以上,致使教师难以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尽管教师们针对课程内容抛出讨论任务,但学生上课的情形却是同时打开多个聊天工具,各种群聊天侵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难以精力集中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由此看出,对线上师生互动的考察发现,虽然互动更频繁了,但却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3)缺乏良好的教学设计。有教师简单地将在线教学等于网上直播或把线下课堂搬到线上,将直播需要注意的形象、语音、语调注意到,将课件发给学生就可以了。但不同于其他活动,这是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均要注意“教什么、怎么教”,特别是“怎么教”,学生对简单实用录播资料、单纯直播讲授课件等做法并不认同。其一,简单使用录播资料或优质课程资源,将在线课理解为老师可以不上课;其二,仅上传了相关的PPT课件而没有采用在线直播或录播;其三,在线互动只是在线回答学生的问题或与学生在线聊天。由此,教学设计对于教师在线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资料的选择、课程进度、讲授与讨论环节时间的分配、课程评价的选择等都应该做好教学设计。
3. 学生自我管理、任务量、差异性的问题。
(1)学生自我管理难以把控。相比线下规定时间、地点上课而言,线上教学考验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疫情期间,学生都是居家学习,带给学生自我管理更大的难度。
(2)线上教学加大了学生的任务量。教师为保证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等质性,在避免不了一些技术问题、网络问题的情况下,转为增加学生课后作业的任务量,以此保证教学质量。但这种做法反而缩小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自己探究性学习时间被占用,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3)学生个人条件差异大,教育公平问题再次被聚焦。疫情期间,居家学习成为所有学生的必选。但由于学生所在区域网络覆盖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不一样等客观因素影响,无法让深处边远乡村或贫困家庭的学生获得等质的教育,教育公平问题再次被聚焦。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总了一份停课的负面清单,其中一条指出,无法平等地访问在线教学平台:缺乏技术或良好的互联网连接是继续学习的障碍,特别是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尤甚。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线上学习效果不如传统课堂教学。因为学生对在线教学形式的新鲜感逐渐退却后,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课程本身给他们的学习带来的真实收获和感受。
三、应对在线教学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平台、教师、学生3个方面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强化学校对课程资源及平台的支撑,完善在线教学的质量
总体而言,在线教学实现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的,但进一步调查发现,学校需对课程资源和平台做进一步的优化,并持续对在线教学进行监控,保障教学的质量。(1)进一步集中和统一教学平台,尽快完善校内课程资源中心、SPOC平台的开展教学活动等相关功能,引进市场上稳定、成熟的视频直播和录播服务与校内教学平台衔接,尽早实现学习者全部学习行为在校内教学平台上实现,以便更有效地监管学习者言论以及更完整地将相关学习行为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利用好校内教学与网络课程资源,提升教学平台的稳定性和易用性。(2)增加带宽和服务器投入、加大课程平台的扩容。保证线上教学的稳定进行,同时完善平台功能,提升系统操作性,最大化规避网络拥堵、平台崩溃带来的负面影响。(3)推动大数据分析应用于在线教学,加强网络教学质量监控。各所高校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网络教学基本标准,继续充分使用教学平台在全流程、全环节的教学管理与学习支持服务,并采取查课、调研、教学平台后台数据等方式进行质量监控,推动在线教学管理与学习支持服务全面信息化管理,保障课程的开设质量。(4)持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开展以学习成效评价为重点的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加快完善教学评价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科学化水平。
(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保障在线课堂教学质量
相对而言,教师个人在在线教学中的局限性突显,这会给教师产生一种担忧。为保障教学质量,应该发挥教师团队作用,持续开展教师技能培训、优化教学设计,这有助于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提升。(1)积极发挥团队建课的优势,打造一批优质的在线精品课程。以此次在线教学的全面实施为契机,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培育工作,以示范课堂、名师名课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基础,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纳入教学工作量,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2)持续进行教师在线教学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各所高校要继续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提供优质资源平台课程,帮助教师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互融合,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3)优化教学设计。应考虑手机更好使用及避免互动刷屏严重、网络短时间卡顿来设计。一方面,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设计教学环节等工作时,应多考虑能跨越城镇农村的差异,便于手机开展的网络教学;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网络状态发言太乱,甚至刷屏严重等问题,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及备选方案。
(三)注重学生学习主体能力,提高学生在线学习效果
本研究再次重申的是在线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为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1)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监督者及合作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探究学习、研讨式学习,高质量的线上生生、师生互动,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2)强化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增强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规范在线学习纪律,使其尽快适应在线教学的特点,掌握在线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利用在线教与学中的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通过科学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用数据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精准补充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
突如而来的疫情是一剂催化剂,加速了我国高校全体人员对在线教学的接受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是一场“教育革命”,是教育质的飞跃,它是区别于近代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分水岭。从在线教学的实践来看,教学内容及载体形态发生了突变,呈现数字化形态;教学方式以数字化的形式为载体来呈现课程,使用了直播、慕课(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等;教学手段从口头语言表达向音、图、文、视频相结合转变。新的在线教学模式体现出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个性化等优点,真正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突发情况下推出的“停课不停教与学”,由线上取代线下,有其先进性的一面,却不得已暂时放弃线下的面对面教学和真实情景中的人际互动,这单纯的线上教学也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当今我国“互联网+教育”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疫情过后,既要保留这段闯出线上教学之路的长处,更需要恢复疫情之前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并扬其所长,以充分发挥现代“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最大优势。
(胡小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员博士研究生;谢作栩,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教授。)
一次成功的冲浪:应急性在线教学启思
刘振天,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04期
2020年新年伊始,在党中央统一指挥下,一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总体战和阻击战在全国打响。2月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高校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并确保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进度,保证线上教学质量与线下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意见》发布后,各地和各高校迅速行动,一场史无前例的在线教学活动全面铺开。如何看待这场应急性在线教学,哪些亮点值得关注,对高校推进教学改革有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值得研究。
一、化危为机:疫情之下在线教学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在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下,集中优势力量,经过短暂的准备,一些高校于2月中旬率先上线开课。清华大学更是创造了首月开课即达到3 923门,占春季学期课程总数95.5%的惊人业绩。到3月初,全国有近1 400所高校和70万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在线开设课程约120万门次,参加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超过2亿人次。总体上看,在线教学组织有序,平台技术运行平稳,资源供给和管理服务到位,教学效果基本达到预期。师生参与度、满意度双高。
这场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成功开辟了高校课堂教学第二战场,不仅史无前例,更是世界壮举;不单是普通的线上教学,更是危机防控之下从政府、高校到社会,从物质、技术到制度,从知识、能力到意志信念的全面大考。政府、高校和社会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这场大规模的在线教学,也可以说是一次高教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广泛普及和全员演练,是对近年来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真实检阅,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生动实验。必须看到,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尽管人们日常生活已时刻离不开信息技术及其带来的便利,然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真正掌握和并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尚不到总数的10%,绝大多数人依然习惯地沿袭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过程,许多教师对时空隔离的非物理性在线教育教学知之甚少。因此,这次全面的在线教学,无疑给教师上了一次现代信息技术实战实训课,不论过去有无基础,关键时刻经过短暂的技术和方法培训都开赴前“线”,过去对现代教育技术持怀疑态度和抵触情绪甚至恐慌心理的现象被有效克服,必将大大提高师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增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与改进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实现课程教学深度变革的信心。由此来看,这次在线教学应对措施意义非凡,需要认真总结。
当然,也不宜将本次在线教学的效果过于夸大,它毕竟是一次为应对疫情防控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属于应急性临时举措,无论从课程资源、平台技术、组织管理,还是师生教学过程心理状态,各方面准备还不充分,存在被动成分,甚至不少课程教学采取了简单线上搬家的形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所以,其理念、过程、实效、经验也是有限的。但不论如何,几乎所有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全员触线,全盘操练,向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意义不同寻常。同时,此次线上教学,是行政部门、技术部门、高校师生和社会共同完成的作业,是多方高效务实协作的产物,为探索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高等教育积累了宝贵财富。所有这些都将对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后的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看得见的优势:线上教学呈现哪些新亮点
这次在线教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要义,具有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结合的一般特征。因此,与单纯课堂教学相比,显示了线上教学的优势,给高校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新变化。这种优势和变化,已为广大师生线上教学深切体验。
1. 线上教学可以胜任传统教学任务。
从这次全部课程线上教学的实际情况与效果看,在线教学有其自身优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完成传统课堂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正如有些人指出的,“线上教学,效果未必会比线下差”,线上教学颠覆了传统教学观下人们对课程教学的认知。以往人们习惯认为,只有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机器教学时、空、人分离,缺少真实交往、缺少感情,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现实中的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网络教育形式,整体上质量和声誉不尽如人意,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识。但从此次线上教学实际看,效果出乎意料,师生评价的认可度、满意度都较高,达85%以上。不少高校学生线上教学的出勤率还高于平时课堂教学出勤率。
此前人们认为,线上教学对课程要求和限制多,不少课程无法在网上开设,尤其是那些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如体育课、理工医科等课;线上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信息,无法做到心理、道德、精神、技能的教育。事实上,线上教学能很好地完成诸如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建筑、材料等复杂的课程教学任务。春季学期高校几乎所有课程、所有任课教师全部在线开课就是很好的证明。当然,这得益于当代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主的智能教育的迅速发展。发达的计算机技术、信息传输技术、数字和图像处理技术以及虚拟仿真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可以使人们在线上教学如同身临课堂之境,虽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随着发展可以得到解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线上教学大有前景。
2. 在线教学有温度有效度。
传统的线下教育或课堂教学,师生处于一个共同的物理时空,面对面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等皆同时在这一时空展开和呈现,教学经验同时分享、教学困难同时面对和解决。作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状态彼此真实地敞开,教学双方各自感受到认知、态度和情绪的变化。然而,在线教学条件下,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异动,人们不再处于相同时空,班级集体形式也不复存在,在线教学成为个体独立地面对屏幕、电脑等机器进行操作,虽然也有教师传授、引导、组织、监督和评价,但首要的是靠学生自身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来维持。教学少了人际和集体活动的生活气息。因此,在传统教学看来,机器教学、线上教学、在线学习是冰冷的、无生气、无温度、无情感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这是传统教育反对机器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的根本原由。在传统教学看来,所谓智能教育,其所“能”,仅仅在“智”的层面,无法真正深入触及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在线教育或智能教育至多不过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物,无法取代传统课堂教学。
不过,此次大面积在线教学,从各校调查以及各种技术平台统计出来的数据看,在线教学的作用和成效超出了人们一贯的认知。学生普遍接受线上教学,基本达到了与线下教学同等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较复杂,既有学生对恢复课程教学的期待,对线上教学的新奇等心理因素,也有在线教学自身的优势。就线上教学自身来说,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为师生参与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心理支持,线上教学中,师生互动频率和踊跃程度超过了传统课堂教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线上教学技术普遍设置了问答程序和步骤。如果不经过和解决此步骤问题就无法继续下一步骤的学习,这正是信息技术和程序教学的先进之处。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人的思维心理规律。传统教学面对面互动,主要靠口头语言,由于受现场环境限制,学生一般都是应激反应,短时间内组织好语言表达,做到逻辑清晰有条理并不容易。加之当面在众人面前表达造成心理压力,这就常使课堂教学互动时出现沉默和冷场的现象。但线上教学互动主要是通过文字传输来表达,借助书面语言,学生便有较充分的时间加以组织,又没有现场听众压力,无疑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早已改变了传统远程教学形态。不只是教师单向传授讲解,学生旁观旁听。借助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随时随地在屏幕上可视可见,实现双方、多方实时交流,此外还可以进行演示、虚拟仿真实验等,有助于对教学材料的深入理解。教师教学方式也灵活多样,如网上会议室、录音、录播、直播、慕课、微课、微信、手机APP等。虽然是虚拟场景,却如同真实课堂一样,让人确实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强大威力。线上教学中,学生学习状况、提出和回答问题数量和质量,都能通过后台大数据及时反馈,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这说明,在线教学借助技术优势,远远超过了线下教学过程中单个教师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可见,线上教学能够了解、掌握和顾及更多学生学情,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
3. 跨时空与多资源使“学生中心”成为可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关系比较固定和简单,突出教师主导。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着教师中心进行的。教科书、教材、教具、教室等时空结构,也都是从有利教的一方来安排的。课堂教学的资源及其渠道,主要是教材和教师讲授,相对而言比较少、窄和单一。而在线教学不仅形式多样,信息资源渠道也开放、多元甚至无限,只要需要随时都可以获取。这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在线教学体现了学生中心的理念。
就教学形式看,师生可选择的自由度更大。从在线教学情况看,大规模开放的慕课、小规模定制化课程、校内在线课程、直播录播等多种教学形式和资源都被广泛使用。学生除了观看视频、听录音、阅读材料(PPT、文字)外,更多的是参与在线互动、弹幕提问和解答、会议平台讨论、作业互相点评等。在线教学同时融合了多种平台和多种媒体的优势,使学生获得感明显增强。
当前,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已经成为新教学理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不同的教学情境下,这三大教学理念体现的程度是不同的。传统课堂教学,受到教师、学生、教材、教室、评价等因素影响,使课堂教学过程及其组织长期以来呈现出单边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讲授中心倾向,双边教学互动的难度增大。尽管人们一直呼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要求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大力推进课堂教学革命,但实事求是地说,效果不明显。这反过来也促使人们思考,在传统的课堂时空内,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可能有其结构上的先天不足。或者说,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教师教、学生学而设定的。如果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技术手段介入,改革课堂教学可能永远是个死结。但是,当这种传统的课堂结构遇到信息技术转移到线上和网络之后,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跨时空情境下,实际上教学双方的教与学活动都变得自由和解放了,他们可以借助在线和网络随时随地随意地学习,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自我控制学习难度和进程,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能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极度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线下教学知识来源的有限性和线性传播方式,教学变成非线性的、可根据学习者需要随意组合的活动。本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智能教育,其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的。所谓建构,就是对传统教学固定、给定的教学秩序或知识结构的一种颠覆。所以线上教学的学生中心、主体选择、学习自由等,一点都不新奇。当然,这只是从线上教学理想形态或应然形态立论的。就本次疫情下的线上教学,由于应急上线,我们不能指望它具有智能教育的全部优点,但它无疑在超越传统教学的道路上已经向前跨出关键一步。
三、反思与应对:疫情后常规教学对在线教学的合理借鉴
经历了此次疫情下的全面在线学习,实际上是经历了一次空前大规模在线教学实验,这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绝佳的、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线上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及其经验,值得全面认真总结和吸收借鉴。
1. 确立超前识变意识,主动提升应变和求变能力。
通过此次在线教学,人们已真刀真枪地亲历了一次信息网络冲浪。当今社会和教育的信息化、智能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对我们的生活、教育和学习无时无刻不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此,我们要认识到,当代世界正在经历着一次以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核心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不断催生和孵化出新知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机制。这将深刻地重塑教育结构形态,也将使人们重新思考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世界各国围绕“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展开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激烈地争夺着这一制高点和话语权。如果我们对此置之不理,甚至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而我们一旦抓住了机遇,超前识变和研究,主动应变和求变,就会趁势借力,促进高等教育新发展新飞跃,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知识差距,进而取得相对竞争优势,在新一轮科技进步和高等教育变革中成为领先者。政府、高校和全社会必须增强智能教育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智能教育步伐,加大智能教育建设力度。
提高应变求变能力,关键是主动接受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提高驾驭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这次疫情下在线教学无疑是最有益的全民大练兵。事实证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疫情之后应该巩固在线教学成果,持续深化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以此改造传统常规课程教学,切实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质量。
2. 以在线教学为起点,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在线学习有其优势,也有其特点和规律,对此,应该加以专门和深入研究。要组织动员多学科力量协同创新,开辟和发展在线教育学、互联网教育学、人工智能教育学等新学科新领域,系统研究智能教育的本质、过程、学习和认知规律、知识和课程规律、教育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培养专门领域的人才,全面服务于智能时代教育发展。尤其是研究人工智能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问题,超前布局,打好理论研究及其建设的基础。
利用线上教学和人工智能改革传统教学,不意味着传统教学已经过时,相反,传统教学依然是根本、是主流。因为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归根到底在于人人关系,而非人机关系。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可能早就被无边界教育、开环大学、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取代了。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网络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大学后教育、终身教育,通过二三十年的建设,已经形成独立的教育体系和形态,成为高等教育重要部分和力量。然而,无论在人们印象里,还是现实中,远程教育、在线教育都还没有取得与传统正规高等教育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远程和继续教育长期以来成为低质量的代名词。这说明远程教育、在线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作为新生事物,它本身还有待发展和不断完善。新的信息技术教育和智能教育,已经生发出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方法。这些将对传统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入实体校园和课堂生活,促进实体教学改革。
要寻求实体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智能教育有机结合点。既不是固守传统教学拒斥智能教育,也不是完全用在线教学代替实体教学。单纯的在线教育和在线学习、单纯的实体课堂教学这两种独立形式都存在,但各自也都有很多弊端。因此,重在有机结合,各取优点,而不是机械拼凑。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发展起来的线上学习、线下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普遍被看作是有前景的新模式,应该集中研究和推广。这种模式保留了课堂教学主要形态和功能,同时依托在线教育资源和方式灵活的特点,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互动,形成线下导学、线上自学、直播促学、全程评学的教学新模式,有效拓展教学时空,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互动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目的,一是解决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广度上,借助线上资源的丰富性,拓展教学宽度,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深度上,线上资源的丰富性,使得知识获得相对容易,因此,线下教学不应再以传授知识为主,知识获得功用可以适当交给线上完成,线下师生研讨,解决深入认识和理解问题,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评价、创新等高阶能力发展。二是为师生、生生互动教学创造更多机会,在互动教学中让学生习得诸如独立、合作、尊重、分享等高层次的社会知识和技能。二者相交,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年倡导的人生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此外,要强化资源、技术和机制建设,促进在线教学成果巩固和深化。疫情之下,线上教学总体取得了成功,这离不开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加大了投入和管理,扶持和动员众多信息技术平台齐上阵,为线上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持;广大高校同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巩固线上教学成果,推进线上线下教学结合,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必须建立资源、平台、技术、培训、评价、激励、治理等制度建设,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刘振天,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以高质量在线教学应对高校疫情防控大考
于歆杰,摘自《人民论坛》,2020年10期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于2月23日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要想顺利通过教育战线的大考,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高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否能够确保学生的在线学习质量。这是每一位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要直面的必答题。
高质量在线教学的切入点:开展大规模实时互动在线教学
在2月上中旬的时候,全国大中小学均开展在线教学尝试,同时不少公司开始在线办公,一时之间网络拥塞,各种直播导致的翻车现场和段子层出不穷,教师和学生怨声载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群体中涌现出很多完全不同的思路:“岁月静好流派”认为:没有必要折腾,让学生安安静静看书比什么都强;“录课流派”认为:要动员全体教师录制课堂讲授录像,以适当的方式分发到学生端,让其看录像学习;“纯慕课流派”认为:只需要布置学生去慕课网站观看相应的视频,完成练习题即可;“纯直播流派”认为:现有各种网络会议可以实现屏幕共享和声音互动功能,完全可以以比较简单的技术路线来实现在线教学。
要想打赢这场大规模在线教学战役,需要广大教师从理念上形成共识。在教室中开展教学活动,师生有公共的时间和场所,有较强的仪式感,教师的“气场”够强,有时候会让教师觉得知识被顺畅地传递等同于知识被有效地掌握。但是在网上开展教学活动,如果教师无法实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进行调整,势必导致学生注意力下降甚至溜号。因此在大规模在线教学的场景下,只确保知识传递是万万不行的。
有了上述的考虑,有效应对疫情的在线教学理念就呼之欲出了:确保“实质等效”的关键,是教师要通过实时交互获得的反馈数据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而调整教学节奏,我们不妨将这种模式称为“大规模实时交互式在线教学”。这里的“大规模”是其基本特征,全清华几万学生,全中国几千万大学生和研究生都需要投身其中;“实时交互”是其本质特征,要想确保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就必须遵循“成效为道,数据为器;交互为体,直播为用”的基本原则。“实质等效”要求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是内在的“道”;但是如果没有数据这个外在的“器”,就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成效如何;交互这个内在的“体”是重要的,但是交互的目的不是为了聊天,是为了采集数据;直播这个外在的“用”是表象的,但只有在直播的场景下,才能做到实时交互、采集数据、随时反馈,进而确保“实质等效”。
高质量在线教学的着力点:综合利用智慧教学工具
实现高质量交互,采集学习成效数据,需要综合利用智慧教学工具、网络交互工具和慕课资源,才能构成大规模实时交互式在线教学的工具集。智慧教学工具可解决数据实时采集和反馈的核心问题,网络交互工具能够提供在线形式的“教室”,慕课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课外学习资源。
我们可以将在线教学工具分为3个不同层次:信息传递工具解决知识从教师端到学生端的传播问题;学习反馈工具解决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成效以便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的问题;知识众筹工具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如何以非现场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再发现”问题。清华大学为了能够确保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制定了以雨课堂工具为主,网络交互工具、会议系统和学习资源为辅,多种工具配合使用的总体原则。学校部署了荷塘雨课堂服务器,对接了腾讯会议、会畅通讯和ZOOM三个网络会议系统,开放了学堂在线慕课平台的所有慕课资源。工具、平台、环境、资源都是基础性和保障性的,但是最为关键和困难的,毫无疑问是人。在确定以雨课堂作为主要授课工具之时,2000余位春季学期开课教师中,能够做到掌握基本操作的不到400人。
为了能够确保2月17日开学前所有用雨课堂授课的教师均具备基本操作技能,学校建立了教师、助教、学生三级在线教学培训体系。由教师发展中心牵头,在2周内组织了5场在线培训,最终采用雨课堂授课的教师中有96%通过培训。由终身教育处牵头,组织100余位公共学生助教、近400位学生志愿者、100余位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工公共助教投入在线教学工具答疑。由学堂在线慕课平台牵头,制作并通过公众号推出多个指导学生用雨课堂工具开展线上学习的视频。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与助教或学生用所选工具开展在线教学的测试工作。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还提供了15份不同类型课程的开课前备忘清单和应急预案,并希望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定制。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扎实有效的。开学第1周教学秩序平稳,近4000门次课程顺利上课,雨课堂工具的使用率达到76%,47%的课堂到课率为100%。不少院系针对本系师生进行了大范围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师生认为在线教学与线下授课质量相当或者在线教学效果更好。可以说,清华大学实现了“延期开学,如期开课”。这场用“大规模实时交互式在线教学”模式迎战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首战告捷。
高质量在线教学的落脚点:设计精细丰富教学方案
要想落实和做好“实时交互”,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方面认同下面三个循序渐进的基本考虑。首先,不在教室不见面,降低了教师的吸引力,因此45分钟或者50分钟一节课时间太长了,无论教师用什么方法都无法达到原有的授课质量,必须要拆成15-30分钟一段来授课。不同类型的课程,颗粒度应该有所不同。我们课程称之为“碎”。其次,在每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段里,必须采用比校园内课堂授课更丰富的交互式手段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只有实时准确地通过交互获得学生的学习成效数据,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而不是单枪匹马绝尘而去。我们课程称之为“动”。最后,由于总的授课时间是不变的,加强交互后势必要适度减少课堂教学内容。因此需要教师舍得“割肉”,要进行更精细的教学设计,梳理出课堂内讲授和课堂外自学的教学内容,使之互为补充。我们课程称之为“减”。
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15位专家结合自己春季学期课程,进行了在线直播教学设计,给出了22份详细教学方案,制作了11份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交互技巧培训短视频,及时向全校教师发布。必须指出,在这个关乎“实质等效”的关键问题上,教师的自我觉醒是至关重要的。对小容量班级而言,网络会议能够确保学生分享屏幕,并且随时发言,可以确保教学质量。但是对于半数以上的中大容量班级而言,越来越多教师通过初步的在线教学实践发现,如果只是自己在线讲课,不能获取学生学习成效的反馈数据,会越来越感到心里没底。教师会主动寻找获取反馈的方案。
此外,不少教师和学生反馈,相比课堂讲授而言,采用雨课堂这种智慧教学工具开展在线教学具备一些不可比拟的优势:课件清晰、声音清楚、软件操作演示直观;弹幕和投稿等实时交互工具能深深吸引学生注意力;匿名互动减少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因而学生表现更为踊跃;学生课后可以任意回看课堂内容……很多使用了雨课堂的教师在经过第一周在线教学实践后,说出“今后再也回不去了”的感想。
清华大学一直强调“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对于某门课程的老师来说,在整个国家正在遭受磨难之际,时时刻刻想着要开展高水平教学工作,不能辜负学生,这是最好的价值塑造。这是最好的立德树人。这是最好的课程思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教师努力去设计,去实现,去沟通,去交互,无论做成什么样,都“实质等效”,甚至在价值塑造方面效果会好于传统的课堂讲授。
(于歆杰,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