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理论研究 >> 正文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20-01-13 袁占亭 点击:[]

   要: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较大的问题。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基础在于缩小办学条件差距,核心在于缩小“大学人”的差距,关键在于缩小优质资源差距。

关键词:

现代化;高等教育;中西部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1]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现代化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一部高等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高等教育不断现代化的历史。

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发展整体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差距较大。东部较强、中西部较弱,且存在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和趋势。客观地讲,二元结构的高等教育现象、二元结构的学科现象、二元结构的人才现象,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升级发展。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基础在于缩小办学条件的差距

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的指标包括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这些指标是衡量高校办学条件及限定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办学条件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保障。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必然导致中西部高校和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办学条件的差距。2018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东部地区高校的办学条件从师资力量、图书馆藏量、教室数量、固定资产等各方面都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从师资力量来看,江苏省和山东省高校的师资力量明显优于云南省和甘肃省,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江苏省有56 375人,山东省有59 864人,云南省有15 393人,甘肃省有13 135人,江苏省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是甘肃省的4倍多;从图书藏量来看,江苏省高校有18 727.09万册,山东省高校有18 333.21万册,云南省高校有6 486万册,甘肃省高校有4 079万册,江苏省和山东省高校的图书藏量是甘肃省的4.5倍左右;从教室数量来看,江苏省高校有53 182间,山东省高校有50 053间,云南省高校有20 503间,甘肃省高校有12 056间,云南省和甘肃省高校教室数量跟江苏省和山东省还有很大差距;从固定资产来看,江苏省高校有18 835 439.89万元,山东省高校有14 236 797.87万元,云南省高校有5 513 048.63万元,甘肃省高校有3 171 510.32万元,江苏省高校的固定资产接近甘肃省的6倍。此外,从教学行政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硬件设施来看,东部高校也明显在数量上高于中西部地区高校。

基于上述数据,缩小区域间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差距迫在眉睫。首先要加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减少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这一队伍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推进以人为本的现代高等教育,必须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育人能力。在人力资源配置走向市场化的今天,高校教师合理流动是正常的。但人才大量流失会制约高校的发展。笔者认为解决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的核心是要消灭“势差”。自然势差由于客观方面的因素,不可能短期内有很大改观。经济势差的改变是一个综合因素,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解决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的关键是要解决制度势差、发展势差和观念势差,要以制度创新和特殊政策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中西部高校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问题上,应致力于为人才重点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以人为本”的体制环境,提供人才价值实现的工作条件。如果没有发展的环境,充足的金钱和丰厚的物质条件对人才的发展只会产生副作用。所以,留住人才的关键是要给人才提供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坚持“感情留人、政策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从制度层面上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其次,要合理优化资源配置,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人才队伍、政策制度等资源配置应符合高等教育主体发展要求,并通过资源向均衡水平以下高等教育主体倾斜来引导其均衡发展。促进校际间优质大学联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发展高校教师和学生校际间交流,可以有效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化,推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化发展。最后,要多渠道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健全并完善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尽快建立起政府拨款与学校自筹、个人和企业捐赠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机制,疏通社会投入高等教育的顺畅渠道,有效解决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核心在于缩小“大学人”的差距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人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立足点与归宿。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首先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育教学制度。“以学(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是最能代表现代教育本质的突破。其次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个性化、多样化学习,提高学生个体及整体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再次是推进多元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从注重院校资源、声誉和产出的“静止质量观”,转变为强调大学教育为学习者带来的变化和提高、为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增值性质量观”;从关注教师的“教”到重视学生的“学”,努力建设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2] 。如果我们的大学培养的人在实践、认识、道德、审美和交往过程中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高等教育现代化就抓住了本质,高等教育就具有真正的现代性。高等教育现代化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战略落脚点,因为人不仅是发展的手段,更是发展的目的,高等教育最为根本的作用就是培养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促进人的现代化最具操作性的举措是不断提高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但目前我国不同区域的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有较大差距。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说,经过近20年的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数量急剧增长,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 [4] ,即将迈进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是不同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差距较大,中西部省份普遍低于东部省份。甘肃省201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7%,而江苏省10年前即200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已经达到了38%。江苏省2015—201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52.3%、54.7%、56.7%、58.3%;浙江省2015—201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56%、57.1%、58.2%、60.12%;山东省2015—201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48.06%、50.8%、51.35%、52.8%。2018年甘肃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与江苏省相差21.3%,与浙江省相差23.12%,与山东省相差14.35%,其他中西部地区如河南省201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1.78%,云南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1.73%,都在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水平以下,且与东部地区有一定差距。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衡量区域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区域间人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中西部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增加人口红利,推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来推动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差距在一定层面体现了人的现代化差距,因此,要缩小区域人的现代化差距,就要从缩小区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差距入手。首先,国家要合理布局高等教育,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的政策倾斜,引导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发达省份持续增加给西部省份投放招生指标。其次,要增加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教育资源与东部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要通过远程教育、提升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制度等措施来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最后,中西部高校要持续提高办学质量。高质量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西部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选择走特色型而非全面型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发展高等教育,紧密对接地方重大产业发展需求,从产业发展中汲取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营养,促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大力支持和发展特色专业,走特色化发展路线 [5]

三、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缩小区域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差距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中西部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均衡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难题。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 [6] 。对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追求的本质是促进高等教育平等,实现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为所有的人提供基本平等的高等教育;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好的高等教育 [6] 。这也符合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不同地域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导致不同地域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各地的高等教育质量不均衡。

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高等教育不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差距,即高水平大学的分布不均衡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等 [7] 。教育部2017年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一所高校所具有的A类学科越多,其整体实力越强,一个省份具有的A类学科越多,其综合实力越强。从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省份分布来看,京沪苏位列三甲,这三省的A类学科占到了总数的50.57%。东部、中部、西部的A类学科占比分别是70.72%,19.99%,9.29%,从中可以看出中西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明显的存在劣势,只占到了总体的29.28,西部地区劣势更加明显,还未占到总体的10%,这说明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极不合理,东部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经济、文化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在吸引人才、生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大学综合实力较中西部高校存在巨大优势。

经费投入方面,布局在不同地区的高校差距较大。高等教育中的生均公共经费预算是衡量各个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指标。对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到2017年,十年的高等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经费增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省份的教育经费明显地多于中西部地区,2017年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预算经费北京市是63 805.4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20 298.63元的3倍多,上海市是33 711.72元,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东部地区因为其经济文化优势,生均高等教育经费较多,西部地区和其差异悬殊,而且省际之间的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也存在巨大差异。2008年到2017年,十年的高等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整体呈现增长的态势,这十年全国生均经费的年均增长率是10.36%,从教育部统计的31个省、市、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生均经费的年均增长率来看,东部地区有4个省年均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有5个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有7个省、市、自治区年均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已经开始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加大了高等学校生均经费的投入,但还是和东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省际之间高等教育生均公共财政投入存在明显不均衡,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差距过大。主要是因为省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各省级财政所拥有的财力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省级地方政府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对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是否愿意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意愿,这些直接导致省际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的巨大差距 [8]

我国不同地域高水平大学的分布不均衡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将导致不同地区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东部地区因为优质密集的高校分布,从而吸引大量经费投入,培养大量优质人才,最后又能够服务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吸引中西部优秀杰出人才流向东部地区,这样无疑加剧了地区之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中西部地区高校需要携手来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要实现其均衡化发展。首先,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中央政府应该根据区域人口的数量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根据一定的比例来合理规划布局高等学校的数量,尤其是要合理布局高水平大学的分布,因为高水平大学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促进作用。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中西部地区因为高水平大学较少,获得国家财政支持相比北京、上海等地区更是少之又少,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只有保证足够的资本投入,高校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实力才能得到整体地提升。而政府资金投入是各个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和相对稳定的来源,政府部门应增加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再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人才的培养,而优质的生源是各个高校能够优质发展的一个首要条件,可是中西部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并没有形成东部地区吸引优质生源的“虹吸效应”,可以尝试建立基于地区人口比例的高考录取办法来优化高等教育招生名额配置,缩小各个地区高考分数和录取率落差,使各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整体提升、通过各种手段保证高等教育在各方面的优质均衡发展,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素质,使高等教育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9] 。最后做好人才培育工作,防止人才流失,尤其在西部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这需要改革落后的用人机制,给予人才合理的待遇和提供发展机会、尽量减少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区域优质资源差异,减少高层次人才流失。基于以上几点来完善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优质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形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协作机制、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特别是促进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推进高等教育整体协调发展。



上一条: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演进特征与发展趋势 下一条:大学的使命——公民科学与自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