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动态 >> 高层论坛 >> 正文

韩筠:以在线课程为重要抓手,促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2019-06-18 高教所 点击:[]

以在线课程为重要抓手,促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2019中美在线高等教育论坛上的发言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大学教学》主编

2019531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高教司、上海市教委大力支持下,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在线教育的同仁们共同举办的“2019中美在线高等教育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研讨会将围绕推动一流在线课程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融合,提升中美高等教育合作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力求对中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合作产生积极影响。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与大家做一些分享。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新挑战

1978年以来41年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教育规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教育质量、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得到显著提升。根据2018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普通高校达到2663所,在校学生有3833万人,专任教师167万人,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明显提高。一批高校和学科世界排名不断提升,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度日益增长。

2012年称为世界MOOC元年,MOOC的出现引发了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新一轮改革浪潮。中国慕课自2013年起步,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建设与应用均取得斐然成果。迄今,共有12000余门慕课上线,2亿人次学习,65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全社会广泛受益。在线课程建设也在这个过程中从萌生、初建到成长,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一批较成熟的高等教育课程平台,其中在国内认可度较高的品牌型平台,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校教研中心的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等。这些在线课程公共服务平台,与各层次高校广泛合作,服务校园内、高校之间在线课程的建设、共享与应用,积极探索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及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实践,并开展深入的课程研究。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建、用、学、管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成果之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腾而至。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体制机制不断变化、调整的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再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是高等教育竞争加剧,世界高等教育格局发生新变化。为了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软、硬件的投入在持续增加,针对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的各种改革日新月异,全球化人才竞争达到了新的高度;不同国家高校和学科发展不停地搅动着世界高等教育市场的状态,高校和学科排名的不稳定性以及时常出现的异军突起,使得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不断发生新变化。对创新人才的渴求成为世界各国高教领域面对的共同热点和难点。二是产业加速变革、分化、重组,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在中国,随着经济改革和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重组、行业细分、人口红利逐渐弱化等,这都需要高等教育加快调整人力资源体系的结构,提升整体质量,输出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新动能。三是高等教育作为民生需求,社会大众的关注和期待更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接受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内在需求,发展更加公平、更优质量并兼顾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成为新时代的使命。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倒逼高校教育教学新变革。互联网+”智能+”催生出新的教育生产力,进而改变各种教育关系。大数据、在线学习、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体系结构、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管理以及校园的物理形态。面对这些新变化,高校的教育教学需要作出回应和变革。

可以看到,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更加多重的挑战,也适逢了更加多重的历史机遇,推动高等学校进一步坚守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回归大学之道的本源,也是更加符合当代历史发展需求的正确选择。

2018年是中国又一次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历史时期。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理念得到更加强烈的重视和广泛共识。2019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再次明确了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路和要求,提出了以实施本科人才培养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为主要内容的一流本科教育方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围绕一流专业建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引导高校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专业综合改革,进而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培养更高质量的本科人才。

二、通过建设一流的在线课程、促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路径

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首先建设一流本科专业。而课程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涵。课程是构成专业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专业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指引,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中国教育部近年来提出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也充分表明了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二者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一体两翼。因此建设一流在线课程是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重要抓手和内容。在学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平台支撑的模式下,中国高校在线课程建设6年来稳步推进,一流在线课程建设成果丰硕。中国教育部自2017年首次认定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来,已认定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在线课程的建设与专业建设缺乏关联度和协同性,一些在线课程成为只能在线展示而不能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孤岛

因此,推进在线课程建设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一体化,是当下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要任务。经由我们的调研和思考,我们认为通过建设一流在线课程而推动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主要路径是:

第一,以在线课程建设引导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现在的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背景下,知识学习的场景、方式等都十分熟悉,认知深入;他们需要并能够适应数字化的教育手段。同时,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也更加凸现。这就要求高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和素养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手段,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在线课程融入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有效推进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科学的教育生态的构建,推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以在线课程推动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通过在线课程等融合教学的途径和资源,学生可以不单纯依靠教师和课堂,而是直接获取海量的课程信息和专业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内容的学习需求减少,课堂模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需求的提升会推动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和创新。翻转式、混合式、探究式、合作式、交互式学习会逐渐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局面将蔚然形成,从而进一步带来课堂革命。

第三,以在线课程促进一流本科专业教学的优化升级。一方面,在线课程建立了教学内容的跨课程、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甚至跨国家的共享,对课程内容的价值和课程资源的优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线课程提供了学校、社会、产业、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的平台,产学研协同设计和组织。课程建设将更有利于新技术、新经济、新需求的融入,供需更加对接,能为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提供更优质的课程资源、更先进的产业技术和更真实的行业案例,使产学合作拓展深入到课程的微观层面。此外,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下,在线实验实践教学与在线课程互相贯通,创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共同优化升级专业教学。

第四,以在线课程催生教与学环境的多元化。在线课程及平台的应用,创造了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条件和环境。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步步走来的时代,教学环境会被幡然改造,创造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在线课程与信息技术赋能的互动教室、研讨教室等智慧教学环境,激发出更多的教学活力和更高的教学效率。例如,四川大学借助慕课教育教学理念,持续提高课堂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空间的智能化,建成互动式智慧教室400余间、交流互动式走廊20余条、交流互动式大厅及公共区域4000多平方米,为中国高校探索践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本科教学的课堂革命,树立了典范。

第五,以在线课程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线课程衍生出在线微专业和学位项目。美国、英国的几大慕课平台,以多门在线课程组成专业培养方案,通过纯在线的学习形式,为专业认证和学位颁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系统性的专业人才在线培养机制,满足了在校学生和终身学习者对专业学习的需求。上海交通大学基于在线课程群的建设,探索了产学合作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新路径。另一方面,在新兴技术领域专业方向形成了从企业开放资源、混合式主题训练营、校企课程共建、联合师资培训,到融入教学过程、引入产业实践项目、产学能力认证,实现人才培养生态共赢的在线课程群产学共建新模式。

三、关于在构建一流在线课程支持服务体系上的探索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下设的爱课程中心,以扎根大学,助推教改,服务学习为宗旨,自20145月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以来,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开设慕课课程4400余门,注册用户超过2050万,选课人次达到9000余万,成为中国在线课程的先行者。

1.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与各类高校开展合作,按学科、专业分类分层推进建设。在本科和高职层面,同时开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课程开发。

2.在在线专业探索方面,立足于覆盖本科层次全学科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我们结构化、成体系、上规模地建设了系列课程、系列专业、课程群以及在线专业。目前已建成系列课程20余个。例如,尼山学堂国学系列MOOC向社会学习者提供在线专业证书,同时开设为山东大学辅修专业课程。此外,还比如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系列MOOC、中医中药教学系列MOOC、国防知识系列MOOC、高铁技术系列MOOC,等等。

3.在教学应用方面,我们以优质课程资源为基础,以中心网站、省级平台、学校云三级服务体系为依托,以慕课堂等混合式智慧教学工具为手段,服务高校教师探索了“1个(MOOC平台)+ N个(学生)、、“1个(MOOC+M个(SPOC+N个(线下课堂)” “MOOC+SPOC+线下课堂基于学校云慕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等多种应用模式,大大助力了高校的教学改革,以融合模式推进了高校的课堂革命。

4.在赋能教师方面,我们已立项建设4期共46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MOOC,主动为一线教师和在校师范生量身打造翻转课堂教学法智慧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等课程,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宗旨,不断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积极助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四、浅谈以在线课程促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展望

慕课进入中国,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土壤中孕育生长,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中国在线开放课程体系,探索了服务高校教育,兼顾社会需求的在线课程建设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实践出支撑专业建设,变革课堂教学的中国经验。伴随数字经济时代的奔涌而至,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将飞速深化,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永远都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推动在线课程建设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我们初步提出4点建议:

首先,高校与课程和平台建设方需集中优势力量,以发展四新的目标统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在线课程建设的方向。聚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国家建设急需的合格人才的根本任务,高校与相关各方应集中自己的师资优势、学科优势、地域优势,优化专业结构,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和课程群,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与线上线下之课程体系,真正为本科建设服务。

其次,施教各方需加强顶层设计,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引一流专业建设和在线课程建设的内容。学校和课程乃至平台建设者要充分论证在线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达成度和对一流本科专业的支撑力。在在线课程建设的规划之初,要明确在线课程在一流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中的站位,避免就在线课程论在线课程;要设计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应用融合方式与方法,避免为建在线课程而建在线课程;要建立在线课程之间的关联和序列,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布局和构建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的在线课程群。

再次,高校要不断提升教师能力,以一流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不懈地带动教师理念方法的与时俱进。在线课程及相关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使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产生巨大变化,带来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变革。但教师仍是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最终需要通过教师而实现。各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等方面持续而系统的培训,增强教师用好在线课程等数字化手段的信心与能力,全面推进课堂教学的革命。

最后,多方协同探索机制模式,以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为根本宗旨,创新在线课程平台的发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必将对在线课程的呈现形态、应用方式、评价体系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作为在线课程平台和高校等各方,要立足服务教师教学、学校校内和校际之间应用的实际需求,紧跟最新的技术发展成果,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合理应用到在线课程平台的功能优化和服务升级中,为在线课程更好地在学校教学中落地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资源、更方便快捷的获取途径、更科学精准的应用模式和更安全可控的在线环境。

人才培养不是一所高校或一位教师的一枝独秀,在线课程也不是一个平台或一个机构的单打独斗,在线课程在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政府、学校、社会、企业等各方协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展望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各方力量,必将实现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和不断创新的目标,共同推进一流在线课程和一流专业的深度融合,共同构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和新面貌。

期待更好高等教育的新生;期待能与各位嘉宾继续保持共同探索、相互分享、共谋教育发展的美好关系。

最后,我想引用中国一位非常著名的校长的名言奉献给本次论坛:人生为一大事来。此一事,就是:教育!

谢谢各位!

 



上一条:办好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基本点——在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的报告 下一条:打造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 — 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