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一流”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正成为引领区域创新、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回顾国际区域性大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分析框架,从办学定位、组织能力与制度适应性三个维度,选取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与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为代表,探讨其“地方嵌入-全球连接”的发展路径。进一步结合宁波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中国地方高校的典型实践,归纳中国模式的演化逻辑与制度特征。研究发现,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路径呈现出组织类型的差异化、服务使命的多重性与制度空间的适应性三重特征。提出增强战略韧性、优化内部治理、强化区域协同等未来发展策略,可为理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多元格局与全球化时代地方高校的角色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借鉴。
关键词:地方高水平大学;比较高等教育;校地共治;区域发展;全球在地大学;制度转化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迈向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引领下,中国高等教育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深度转型。地方高水平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区域高端人才供给、地方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成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点。不同于绝大多数“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度集中于一线城市,地方高水平大学大多分布于省会及地级城市,体现出“服务地方、立足区域、追求卓越”的功能定位。
近年来,随着各省陆续启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地方高校的发展正逐步迈向综合性、多学科、高层次的方向。然而,地方高校在资源获取、人才吸引、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依然面临结构性劣势,如何在服务地方的同时提升自身办学水平,成为学界和政策层的共同关切。部分研究指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外部政策支持,更依赖其是否能构建起契合区域特征的差异化竞争路径,并实现治理结构与学术体系的自我强化。
与此同时,国际上许多区域型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实现了从“地方性”向“卓越性”的跨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范式。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美国的密歇根州立大学、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大学以及日本的东京都立大学,均是在服务特定地区的基础上,构建起强大的学科体系、研究能力与国际影响力。这些经验为中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地方嵌入”与“全球参与”之间的双重挑战中寻找发展路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照。
当前,已有部分研究探讨了地方高校在功能转型、治理改革、学科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实践与经验,但对“地方高水平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类型高校的系统性比较分析仍较为不足。尤其是在全球视野下,基于国际比较,如何提升地方高校的战略韧性与体系能力,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仍有待深入研究。
鉴于此,本研究拟重点回应以下问题:①海外相关地方高水平大学如何在服务区域的基础上实现全球卓越?其发展路径、治理结构和服务模式有何共性与差异?②中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在资源配置、制度安排、国际化推进等方面形成了哪些特有路径?是否正在孕育一种具有内生逻辑的“中国模式”?③面向未来,中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在治理能力、社会服务、战略转型等方面面临哪些瓶颈?应如何重塑发展逻辑以实现高质量跃升?
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关键议题之一。随着“双一流”建设从点的突破转向系统优化,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被纳入“高水平大学”范畴,不仅承担起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也试图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学术声誉与科研能力。在此背景下,理解地方高校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既需要回顾已有研究成果,也需构建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以开展更具比较价值的实证考察。
近年来,国内学界围绕“地方高校”“高水平大学”“分类发展”等主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定位、资源配置机制、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以及“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战略转型路径等方面。如相关研究指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应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对接的办学路径。也有研究强调,建设高水平大学不仅要注重硬件投入和学科建设,更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地方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应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中找准办学定位,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地方高校需通过学科集群建设、协同创新机制与内涵式发展来增强核心竞争力,避免简单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
在国际研究中,有关“区域大学”(Regional Universities)或“地方研究型大学”(Local Research Universities)的讨论日益丰富。许多欧美国家的高校并不位于首都圈或大都市区,但凭借其与地方产业系统的深度协同、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以及高水平的人才与科研集聚能力,逐步形成“地方嵌入-全球连接”的发展模式。这些研究强调,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竞争力不仅来自规模扩张或行政地位,更在于其治理能力、社会嵌入性与组织适应力的持续提升。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立足于比较高等教育研究路径,辅以区域发展理论与制度分析视角,意在构建一个既能回应现实政策逻辑,又具有解释力的中观分析框架。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强调制度环境、政策框架与文化传统对大学行为的深远影响。在这一视角下,地方高校的发展不能脱离国家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区域政策支持与社会需求结构。特别是在我国中央-地方关系格局下,地方高校的治理模式、发展动力和功能配置往往体现出较强的制度依赖性与路径依赖特征。
区域发展理论则进一步提示我们,大学并非孤立运作的组织,而是区域创新系统、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结构中的关键节点。在区域经济向知识密集型转型的大趋势下,大学与地方之间的协同共生成为判断其功能效益的重要标准。大学通过知识生产与人才流动参与地方治理、服务社会需求,并以此塑造其在区域中的制度合法性与文化正当性。
本研究采用典型案例分析与国际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路径,旨在揭示不同制度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逻辑与实现机制。国内部分以宁波大学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在“地方高校整体提升计划”支持下,办学水平显著提升,逐步跻身区域一流高校之列,兼具代表性与观察价值。国际部分则选取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与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为分析对象。这些高校虽非中央政府直接创办的研究型大学,但通过差异化战略与地方协同机制实现了“服务地方-迈向一流”的双重转型。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各高校发布的年度报告与发展规划、相关政策文件与统计资料、官方网站信息,以及CNKI、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检索所得之研究成果。在分析方式上,采用结构性比较框架,从功能定位、治理机制、国际战略及价值导向四个维度展开交叉比较,力求呈现出地方高校多元路径与共同规律并存的发展特征。
二、海外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路径比较分析
在全球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不仅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也在国家战略实施与全球合作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为代表,从功能定位、治理机制、国际战略及价值导向等维度,比较分析其发展路径及其对中国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启示。
(一)服务地方与国家战略融合:功能定位的三元结构
在功能定位方面,这些高校普遍体现出“服务地方-对接国家战略-拓展全球影响”的三重融合路径。以阿尔伯塔大学为例,该校在能源与环境研究方面具有全球领先地位,其能源与环境研究体系支撑了加拿大在清洁能源转型方面的国家战略,同时也推动了所在省份的生态发展与产业升级。曼彻斯特大学借助“北方振兴计划”政策支持,在材料、生物医药等关键科研领域取得显著突破,逐步在区域科研驱动与全球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制度弹性与战略适应:治理机制的灵活协同
高水平地方大学拥有较强的内部治理适应能力,能够依据自身定位在组织结构与资源配置方面灵活调整。密歇根州立大学建立了包括教务委员会、大学委员会等在内的多层次治理系统,以应对多元需求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阿尔伯塔大学通过大学理事会与学院自治的组合机制,强化了对地方政策和行业需求的回应能力。东京都立大学作为东京都地方政府创办的公立大学,具有法定的“公立大学法人”地位,其大学治理结构在高度集中化的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展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与地方自主性,能够根据东京都的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和科研重点。
(三)链接全球与回馈本地:国际化与地方转化的互动模式
这些高校在全球合作与地方服务之间构建了回流型互动机制。如曼彻斯特大学与国际顶尖高校联合成立研究联盟,将全球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产业创新动力。密歇根州立大学则打造了一系列国际实践平台,促进全球经验与地方应用的融合。阿尔伯塔大学积极拓展与美国、中国及欧洲高校的研究合作,将全球领先的学术资源引入本地可再生能源、北极研究和农业生态等领域。
同时,东京都立大学利用其作为东京都政府所属高校的独特身份,设立“都市政策科学研究中心”,深入参与城市防灾、智能社区、交通治理等城市治理实践;并与亚洲及欧洲高校协作开展跨国项目,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老龄社会应对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在教学方面,该校通过开设英语授课硕博项目、推进双学位制度等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地方责任感的人才。其国际化战略被称为“嵌入型国际化”,强调“全球连接-本地转化”的协同路径。
(四)在地使命与卓越追求并重:多元价值导向的发展理念
这些高校明确认识到,仅依赖排名体系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坚持其地方性使命。如阿尔伯塔大学在推进能源研究与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关注原住民教育与生态保护议题,实现社会价值与学术发展兼顾。密歇根州立大学将社会责任纳入绩效评价中,推动教育资源服务农村与边远地区社区。曼彻斯特大学不仅注重在全球高被引学科的战略布局,也持续扩大地方合作计划的影响力。
东京都立大学则始终保持“公立性”与“公益性”导向,强调与社区、企业及政府的多方共建关系。其教育研究目标不仅关注全球科技发展前沿,也回应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是“大学-政府-社会”三方协同的典范。该校虽身处全球一线都市,却始终以本地服务为核心导向,形成了地方高水平大学中少见的“国际枢纽+城市智库”双重功能模式。
综上,海外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经验显示,大学并非必须固守传统的排名导向与精英逻辑。通过清晰的战略定位、高效的内部治理机制、多元的国际合作路径与深度的地方嵌入策略,地方高校完全可以实现“根植本土、走向卓越”的发展目标。这为我国当前推动建设高质量、有特色、强服务能力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可操作的经验路径与理论参考。
三、中国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路径与挑战
随着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地方高水平大学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下,这些高校在基础能力、学科建设、治理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挑战。本部分将结合典型案例与数据材料,系统分析中国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路径、现实困境与战略应对,为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提供经验参考与政策建议。
(一)差异化定位与使命重塑:中国地方高校的角色再定义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开始从“全面综合发展”转向“特色差异发展”。部分高校通过聚焦区域支柱产业、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重新界定自身使命。相关研究以山西大学三立学院为例,分析了该校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探索出“要素整合-战略引领-生态重构”的协同机制,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该模式有效突破了资源限制与路径依赖,展现了地方高校在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方面的实践价值。山东农业大学的案例也表明,地方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科学定位、突出特色、深化改革,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人才与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高校以“应用研究+服务导向”为核心,建立起服务本地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区域型大学”身份。这种重塑不仅仅是任务转移,更是高等教育职能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引擎”的深层变革。通过重新定义高校的“在地价值”,地方高水平大学找到了区别于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空间。宜宾学院作为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高校通过“应用研究+服务导向”重构其“在地价值”的路径。该校在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开展科研与人才培养,深入参与区域治理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兼具社会服务与应用研究价值的区域型大学身份。这表明,这并非简单的任务外延,而是高校职能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引擎”的根本性转型。
(二)学科建设与科研能力提升: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路径
地方高校在科研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普遍采用“交叉整合+协同攻关”的策略,突破传统学科壁垒,聚焦区域问题,凝练优势方向。
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新兴地方高校的典型,其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机构与重大科研基地,构建“交叉整合+协同攻关”科研组织机制,聚焦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产业发展需求,组织不同学科力量联合攻关重大项目,从而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提升科研能力水平与战略服务能力。这种模式为地方高校在资源受限条件下探索学科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路径提供了范例。此外,常熟理工学院的实践也说明,在科研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境下,地方高校通过“交叉整合+协同攻关”的路径可有效提升学科与科研能力。例如,该校依托行业学院平台,整合校内不同学院与地方企业力量,聚焦地方优势产业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突破学科界限,实现科研、教学与区域服务的融合发展。
这些案例说明,相关地方高水平大学科研能力的提升不再仅仅依赖“唯SCI”“唯经费”的外部评价逻辑,而是更强调成果的区域适应性、产业转化率和社会贡献度,推动形成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科研体系。
(三)治理改革与组织赋能:从行政主导向学术共治转型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背景下,推动地方高水平特色高校的深度转型发展,已成为贯彻现代大学理念与彰显区域特色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围绕治校理念、治理结构、组织机制与治理队伍等关键领域持续推进改革与实践,探索出一条契合地方本科高校特点的内部治理现代化路径。其经验为同类高校提升治理能力与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广东工业大学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之一,近年来积极推进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着力突破以“帽子”与成果数量为核心的单一导向,探索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一方面,该校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制度,针对教学型、科研型、服务型等不同岗位教师设立差异化的考核标准与晋升路径;另一方面,评价体系突出代表性成果的价值,将教学示范课程、服务地方项目及社会贡献等纳入核心评价维度,显著提升教师服务社会的激励权重。同时,学校持续深化破“五唯”改革,强化质量导向与实际成效,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朝着多元、公平、科学方向转型,体现出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探索精神与引领作用。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表明,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正逐步摆脱传统“政策执行者”的被动角色,主动探索契合自身发展定位的制度创新路径。通过构建科学、多元、绩效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学校实现了办学理念、管理逻辑与人事制度的协同升级,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范式。人才评价机制也正逐步摆脱“帽子导向”,向教学贡献、科研质量与社会服务综合考量转型。这些治理举措反映出地方高校从“政策执行者”向“制度创新者”的身份转换。
(四)区域融合与开放发展:跨域协作与生态构建的双轮驱动
在“科教兴国”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普遍强化“区域融合”战略。一方面,强化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建设“市校联合实验室”“研究院+孵化器”等创新平台,提升技术转化与成果孵化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如中西部高校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长三角高校推进“高教一体化”,形成跨区域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例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构建多层级协同创新平台(国家级、省部级、区域及行业级、校级及院级),与龙头企业、政府组织联合组建“校院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该校成立协同创新平台领导小组,吸纳企业专家参与平台审核与考核,并设立协同创新基金,鼓励教师深度参与区域科技攻关,提升科研能力与服务区域产业的效能。
综上,中国地方高水平大学正处于从“生存发展”向“卓越发展”跃升的战略窗口期。其发展路径呈现出“差异化定位-特色学科-制度改革-区域融合”四位一体的特征。然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还需突破地方财政依赖、师资瓶颈、政策机制碎片化等结构性制约。未来,应通过建立“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多元评估”的制度体系,推动地方高校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发展道路。
四、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国际对比与中国路径再思考
在深入分析国内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路径后,有必要从国际视野出发,对比分析部分代表性海外高校的实践经验,为中国地方高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制度启示。本部分选取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以及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四所高校,分别代表不同国家中具有较强区域服务能力、科研实力和政策引导特征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尝试通过对比分析其发展策略与治理逻辑,为中国地方高校发展提供可转化的路径机制。
(一)服务国家与区域双重战略:地方高校的功能再定位
曼彻斯特大学虽然地处英格兰西北部,但其发展始终紧扣国家创新战略与地方产业转型双重目标。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英国国家图书馆北方中心”“曼彻斯特科学园区”等机构,形成以大学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走廊,不仅提升了区域吸引力,也增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边缘辐射能力。密歇根州立大学则长期聚焦农业科技、教育公平与社区健康等议题,依托密歇根州内多个研究中心和延伸机构,体现出“研究型大学+社区服务型组织”的双重身份。
阿尔伯塔大学则通过服务阿尔伯塔省能源产业发展与政策制定,深度嵌入地方经济结构,成为“知识供给-政策咨询-产业转型”的多重节点。此外,东京都立大学作为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首都核心高校,其发展始终围绕东京城市规划、交通治理、智能城市与灾害应对等实际议题,体现出典型的“地方智库型大学”特征。
上述高校均非国家层面的旗舰大学,但在国家战略体系中拥有明确的“功能定位”与“区域战略坐标”,这一点为中国地方高校从“生源导向”转向“职能导向”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融合科研与治理机制:组织韧性的结构建构
海外地方高水平大学普遍通过“跨机构协同治理”提升资源整合效率。例如,曼彻斯特大学引入“城市大学协议”(Civic University Agreement)机制,与地方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企业联合制定大学发展战略与公共服务指标,明确高校的区域服务责任与绩效评估体系。密歇根州立大学实行高度自治的院系治理模式,各学院拥有独立发展基金、教师聘任权和课程设置权,使学校得以根据地区需求迅速调整组织结构和教学重点。
阿尔伯塔大学推行基于“学术卓越+社会效能”并重的双轨治理模式,校内各研究中心需提交区域服务计划,并接受省教育厅与产业代表共同参与的年度评估。这种治理模式兼顾学术自由与社会问责,提升了高校的组织韧性与政策适应性。东京都立大学作为公立大学,在保证政府财政支持基础上,也建立了具有一定自主性的董事会治理结构,校长遴选与战略制定均需经由多方审核机制完成。
(三)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国际化与跨学科融合
四所高校均将“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地方人才”作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与国际合作机制推动教学转型。曼彻斯特大学在本科阶段全面推进“通识教育+问题导向”的模块化教学,学生需完成“社会影响项目”作为毕业条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密歇根州立大学则重点发展“服务学习课程”(Service-Learning Courses),使学生通过社区参与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阿尔伯塔大学强调本土文化与国际化的并行发展,在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中引入原住民知识体系,推进“跨文化教育”转型。东京都立大学在研究生阶段大力推动国际联合培养与共同研究指导项目,并通过与亚洲主要城市高校的合作,不断拓展学生在都市治理等领域的全球视野。
这些做法表明,地方高水平大学并非仅服务本地,更可作为解决全球问题的区域支点。
(四)国际比较视角下的再反思
本研究以“地方高水平大学”这一特定类别为分析对象,在综合文献梳理、政策解读与案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主要发现。首先,全球范围内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国家战略中往往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与区域使命,其作用不仅限于人才培养,更突出体现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政策咨询等方面,呈现出从“教育中心”向“综合型地方治理支点”的职能跃迁。
其次,成功的地方高校普遍拥有弹性治理结构与跨主体协同机制。无论是“城市大学协议”(英国)还是“校地联合治理平台”(美国、加拿大),均强调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有效提升资源整合与政策回应能力。
此外,国际高水平地方大学普遍关注未来能力型人才的培养,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国际合作网络和注重本土文化融入,形成了“地方性扎根+全球性开放”的双向联通机制。这些实践对处于“内卷化”危机中的中国地方高校提供了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参照。
然而,中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在政策支持、资源分配、治理能力等方面仍存在发展不平衡、路径依赖与激励约束机制不清晰等问题,亟需以更加差异化、系统化的制度供给促进功能重构与内涵式发展。
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情境,可以提出以下转化方向。首先,战略定位应从单纯的“学科布局”转向更具差异化的“功能分化”,结合区域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契合地方特色的使命体系。
同时,应推动“校地共治”平台机制的建立,把地方政府、高校与企业纳入联合决策体系,实现治理结构与资源配置的协同化。
在内部发展逻辑上,需要强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一体化整合,推动课程设计、科研议题与地方实际问题形成动态联动,以提升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效能。
最后,还应积极探索“全球在地大学”的建设路径,使地方高校在深度嵌入区域社会的同时,成为参与国际问题解决和跨国合作的重要主体。
(五)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结合上述分析与发现,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政策层面,应推动“职能分类+差异支持”的治理导向,鼓励地方高校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定位,特别是在服务区域经济、生态文明、公共文化、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制度化作用。
同时,需要加快构建“校地协同治理共同体”,通过制度设计赋权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建共管重点项目平台,明确协作责任清单,并完善资源与绩效挂钩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进一步而言,还应建立跨区域的地方高校发展联盟与协同网络,促进跨高校资源共享、联合研究与人才流动,打破行政区划对高等教育系统分割的不利影响。
在内部改革方面,高校应在专业结构优化、学术组织重构、课程体系重设等方面开展制度试验,探索适合中国制度环境的“地方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模式。未来研究也需拓展国际比较的范围与维度,引入南美、东欧及非洲地区的代表性高校案例,同时借助文本挖掘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深化对地方高校功能演化与治理机制的动态追踪。
综上所述,海外地方高水平大学在服务国家与区域战略、治理机制优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均展现出高度的制度成熟度与战略敏锐性。尽管这些经验来源于不同国情,但其背后体现的却是“职能清晰-机制协同-能力导向”的共通逻辑。对于中国地方高校而言,关键不在于照搬国外模式,而在于从中提炼出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要素,并与本土政策体系和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地方高校需要重新界定功能定位,完善多元共治机制,推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并以“全球在地化”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唯有通过扎根区域、拥抱全球与主动改革,地方高水平大学方能实现由边缘向中心的跃升,为中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五、结语
综上,本研究依次回应了三个研究问题:首先揭示海外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区域服务与全球卓越之间的多样路径与制度逻辑;其次归纳中国地方高校在资源配置、制度安排与国际化推进中逐步形成的“中国模式”;最后分析其在治理能力、社会服务与战略转型中面临的瓶颈,并提出未来制度重构与路径创新的方向。
尽管本研究试图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比较之间建立桥梁,但仍存在若干局限。如海外高校的样本选择相对有限,未能涵盖如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澳大利亚的技术型大学等类型,因此对地方高校内部的多样性特征刻画仍显粗略。中国地方高校的部分分析也主要依赖政策文件与个案观察,缺乏大样本的量化数据支撑,尚不足以全面反映区域差异与多样化实践,未来研究需要引入统计模型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加以补充。此外,关于“高水平”的评判标准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主要从学术产出和社会服务两个维度加以考察,而学生发展、雇主反馈、社会影响力等指标的纳入将有助于构建更加立体的评价体系。最后,本研究尚未深入探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与中央部属高校之间的竞争格局及制度互动,而这一关系在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演变中可能具有重要影响,值得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拓展。
【黄福涛,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教授;浙江大学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