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课程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

2020-12-31 刘献君 点击:[]

摘要:从古至今,学校教育形态经历了个别教育、规模化教育到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不等于个别教育,同样要依托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课程教学中发掘学生的长处和优势潜能;关注表现平平的学生,帮助其个性成长;个性包括共性和特性,共性要求需要通过个性化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课程教学;个性化教育;优势潜能;学习目标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反思教育》中提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面临全球化挑战的今天,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应时而变——尊重个体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将以全球共同利益为理念,经历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的变革[1]。教育已经从规模化教育,走向个性化教育。

从古至今,学校教育形态经历了从个别教育到规模化教育,再到个性化教育的演变过程。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力系统处于手工——体力技术体系,需要传授的主要是手工技艺,因而教育中采取的主要是师傅教徒弟式的个别教育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开始形成专业化协作的集体劳动方式,在生产力系统中,机器——电力技术体系形成,并逐步取代了手工——体力技术体系,教育需求迅速扩大。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教育事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因而以班级授课制为依托的规模化教育开始形成。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开始形成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规模化教育形成,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反思教育》中提出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面临全球化挑战的今天,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应时而变。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各个领域,表现出全新的特征,特别是期望一种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形态;需要品种多样的生产,形成多种职业要求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特别是期望学生通过不断学习、终生学习、发掘自己的优势潜能,形成个性特征。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个性化教育的时代要求[2]

个性化教育不等于个别教育,个性化教育不是要回到个别教育时代。个性是指那些在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贯性和持久性的特征。个性=共性+特性。个性不等于特性。正如黑格尔所言:个体的人之所以特别是一个人,是因为先于一切事物,他本身是一个人,一个具有人的普遍性的人。这种普遍性不只是某种在人的别的抽象的质之外或之旁的东西,也不只是单纯的反思性,而毋宁是贯穿一切特殊性之内,并包括一切特殊性于其中的东西。[3]个性化教育是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

个性化教育不仅不排斥课程教学,而且要依靠课程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介,个性化教育同样要依靠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也是活动的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结合个体自身需求、状态,积极主动地学习,增强学习效果;二是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人生目标。

主动性是生命活动中重要的本质特点。个性化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因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自我生长的过程。个体都是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从而建构本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经历不同、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课程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自己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经验,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个性化教育的难点之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产生的前提是,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学什么,怎样学。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阐释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一位老师的做法是: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勾勒出这门课程的整体脉络与框架,事先让学生知道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位于何处,来自于何处,将会引向何处,事后帮助学生对知识点涉及的关键变量、公式图表进行总结。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学生回过头再看当初我勾勒的脉络与框架,就觉得知识点历历在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这位老师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自己在教学中,也尝试着这样去做。在讲授学科建设时,我先提出,学科、专业、课程三个概念是高等教育中三个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你们想一想,自己能否清晰、准确地说出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随后进行简要的讨论、交流后,发现大家对三者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当我后面讲述时,大家注意力十分集中,并联系自己的经历,调动已有知识,增强对学科、专业、课程的认识。在讲授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时,也采用了相应的办法,同样收到了好的效果。

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一生的努力方向,确立人生目标。叶澜教授指出:我们教育的最大悲哀是,学生到了大学毕业,甚至博士毕业,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去追求、达到自己的目的。[4]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个性化的过程,不可能靠某一门课、某一项活动来完成,而是所有课程、所有老师共同的责任。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延伸,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不断结合自身的状态,深入思考。首先,要结合本门专业课,阐述人生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思考人生。科学和人文是相通的,任何科学中都蕴涵人文精神。如一位讲授燃烧理论的教师,在授课时,将燃烧与人类文明、人的生命相联系,促进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一位讲授传热学的教师,从热引伸到生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其次,教师以自己的信念、志向、态度,培养学生的信念、志向、态度,以自已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如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地说: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堂外,教师是否具有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是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师要以积极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一位教师说:老师要把自己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穿上工作服,就要无条件地体现正能量,把那些朝气阳光的东西传递给学生,这都有连带效应。教师们要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不同角度去阐述人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逐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明确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二、发掘学生的长处和优势潜能

柏拉图曾说: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各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他尽量发展自己的特长,因为这种发展最能和谐地满足社会的需要。[5]215雅斯贝尔斯也指出:教育的目的,本质上是扶持引导学生发觉他身上的潜能和力量[6]。大学的课程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从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知道今后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走。发掘优势潜能可以通过纵向回顾、横向比较、潜能测量等多种方式,但实践探索是发掘优势潜能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最擅长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做什么最得心应手。如在教学中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参与学科竞赛中考察创造力,在辩论、演讲、讨论中考察口头表达能力,等等。不同的人,潜能显现的方式不同,有的以超常态显现,有的以平庸的方式显现,有的甚至以负面的方式显现。因此,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并找到自己最佳发展方向。文华学院不少学生在老师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长处、优势潜能,从而调整自己的专业和学习内容,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如一位同学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语法和发音方面不擅长,而在理论思维方面有长处,转而学习哲学,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硕士研究生。一位同学学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但他擅长电脑制图,因而选择交互设计这一专业,顺利地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交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这样的事例很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的强项,发掘自己的优势潜能,学习兴趣自然增长,其效果可想而知。

课程教学包括课内和课外,课外教学中师生交往更平等、亲密、自然,容易发掘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长处。以作业为例,作业是课内课外联系的纽带,师生交流的桥梁,理论联系实际的渠道,教学相长的平台。一方面,通过作业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优势和缺陷,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对于共性问题,通过课堂讲解,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对于个别问题则采取多种方式,给予帮助。如教师发现一位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十分马虎,除帮他认真改正之外,还写上了一句话:你做作业可以不认真,我改作业不能不认真。对这位学生触动很大。从此,他做作业认真,做事认真。另一方面,通过布置附加题作业、大作业、小组作业等,了解不同学生各自的长处,发掘优势潜能。布置难度超过正常学习的附加题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从中发现某一方面学习优秀的学生。布置大作业,大作业任务重,所需时间长,需要多位同学共同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同学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团队协作,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而在和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课程教学中,找到最喜欢自己所教课程的学生。由于学生的爱好、兴趣不同,优势潜能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对同一课程的喜爱程度是不一样的。老师在课程教学中,要留心观察,找到十分喜爱本课程的学生,深入指导他们的学习,或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参与研究、创造,进而可指导他们转换专业,选择考研方向,找到感兴趣并一辈子为之努力的职业方向。如果自己的职业、研究方向,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相结合,更容易做出成绩,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爱因斯坦,晚年回顾他为什么选择物理时曾说:在数学领域里,我直觉不够,不能辨认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研究,哪些是不重要的题目。而在物理领域里,我很快学到怎样找到基本问题来下功夫。[7]爱因斯坦选择了自己喜爱、擅长的物理为一生的研究领域,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关注表现平平的学生

在学生集体中,一部分学生天资聪慧,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容易受到老师关注;还有一部分学生调皮捣蛋,打架闹事,学习松懈,考试多门不及格,也容易受到老师,特别是辅导员的关注。但是,多数学生天资一般,表现平平,则不容易受到关注。个性化教育中,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被忽视。如何关注这些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是个性化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个性化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健康生长,形成鲜明的个性。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是生长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生长方式。[5]155个性化教育中,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方式,发掘优势潜能,健康成长。为此,可采用以下方式。

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发其自尊、自信,积极、主动学习。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两头,即学习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学习平平的学生不容易受到关注。在个性化教育中,要关注这些表现平平的学生。这种关注体现在讲课内容、方法的选择,提问、点名方式的运用,课外作业的批改等方方面面。老师的关注,会使学生感受到信任,老师的信任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自信是健康个性的根基,自信能征服世界的一切。关注的前提是尊重,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起点和终点。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尊重老师、尊重学校、尊重社会、尊重自己,激发学生的自尊和对学习的热爱,从而刻苦学习,努力成才。一位同学谈到尊重时说:我觉得尊重像清泉,清澈流淌;尊重像鲜花,美丽芬芳;尊重像路灯,照亮前方;尊重更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老师尊重学生,就会将教学看作神圣的事业,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去认真备课,不断去改进教学方法,帮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创设广阔的、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杜威指出:我们从来没有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通过环境间接地进行。[5]150在课程教学中,要创设让学生广泛参与、充分交流、尽量展示各自优势的学习环境。如开设合作式课程,开展分组教学等,让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自觉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以分组教学为例,分组教学有利于形成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勉、互助、互进,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分组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选、兴趣、随机、同质、能力交叉等多种方式。一位教师在中文教学中,按兴趣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有志于当教师者,有兴趣从事文学创作者,喜爱文艺活动者,热爱社团活动者,目标不明确者,然后对每个小组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掘自己的优势潜能。文华学院一位学生对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所形成的氛围,作了这样的描述:大学就如同一盆火锅,锅里投入了五花八门的美食,熬出了一种特殊的汤汁,但每一种食物又能品尝出独有的味道。各种食物在相互融合过程中,保留自己的个性……。文华学院的个性化教育正是以海纳百川的宽容心态接纳并包容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尊重我们的兴趣、理想和选择,保留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确立制度性行动。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要使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表现平平的学生,参与到个性化教育中来,要有行动,而且这种行动要有制度保障,即确立制度性行动。文华学院在开展个性教育过程中,开展了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三个一行动,并作为一项制度,认真执行,产生了好的效果。一人一规划,即每个人都要制订并实施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重点抓住三个环节,一是目标,从短期、中期到长期目标;二是时间,时间也是发展的空间,根据自己的目标,合理规划时间;三是总结、检查,每学年都要回顾总结,看看自己目标的达成情况,找出问题,为下一学年的规划做好准备。一生一课表,即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规划,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课程和任课教师,每个学生的课表都不一样,不同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一师一优课,即每个教师选择一门课程,根据个性化要求,使之建设为优秀课程,然后逐步迁移,提高其他课程的质量,从而促进课程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除此之外,还有潜能导师,周日晚点评,每年找150名学生、40名老师访谈等制度性交流,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探索途径,不断推进个性化教育。

四、共性要求通过个性化途径来实现

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IPEA)将个性化教育定义为:为受教育者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培训方法、辅导方案并加以执行。组织相关人员为受教育者提供学习管理策略及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帮助受教育者突破生存限制,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8]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培养健全的个性。前面已经论述,个性=共性+特性,培养个性不仅要培养特性,而且要完善共性。共性要求包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道德品质高尚,具备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等。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所积累的经验不一样,原有知识基础不一样,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不一样,人生目的和需求不一样,爱好和兴趣不一样,因而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感受不一样、理解不一样,形成自己思想、观念的途径、方式也不一样。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学生共性要求的途径不一样,必须以个性化的方式,去实现共性要求。

以个性化的方式,实现学生的共性要求,首先,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关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共性要求。一位教师认为,课程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崇尚美好,追求上进,享受过程,明确目标,健康生活。一位体育老师将自己的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为五个一:展示一种品质,发现一个亮点,学习一门技术,通过一项测试,获得一次奖励。关注学生的共性要求,这是实现学生共性要求的前提。

共性要求通过个性化方式实现,要探究相应的方法。前三个部分论述中提到的部分方法,也与之相适应,这里不再重述。以下着重讨论,将课堂建设为反思和整理知识的场所。我们必须十分明白,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人传与别人。[5]187老师们在课堂中讲述自己的思想、观念,对学生来说仅仅是一个已知的事实。要将事实转变为观念,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反思。每一个人的原有经验不一样,反思的过程也不一样,必须通过个性化的方式予以指导,为此,需要把握以下3个方面。

1. 丰富经历,积累经验。

不能对一个空白的大脑进行教育,知识、观念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经验越丰富,对观念的理解也就越清晰。要组织开展多样性的活动,包括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丰富自己的

2. 创设情境,开展教育。

教育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实施,才能取得成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充满活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情境。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所营造的特殊情境,开展教育。如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营造了一种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良好教育情境。每个学生从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中,深受教育。同学们说:国家强大带给了我们极大的安全感,此生不悔入华夏没有个体是脱离组织独立存在的,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每一天,多做有意义的事。这些,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3. 把握方法,正确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就是了解事实,获得相关的知识。思,即从这些表面的事实和知识中获得所以如此的深刻而全面的道理。反思,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如果运用错误思想方法,则会走偏方向。如潘光旦先生指出,读书人最怕的两种毛病,因为这两种毛病最不容易避免:一是泛滥无归,二是执一不化。泛滥无归的人患在推十之后,不能合一;归一不化的人,患在未尝推十,早就合一,这里所谓合一的字,实际上是适用的,因为其间并没有多少可合的内容。[9]又如,在反思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要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即归因。归因不正确,结论肯定不正确。学习动机归因理论说明,如果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制因素,他们会产生信心和感激之情;归因于不可控因素,他们会表现习得无助,甚至会放弃学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归因倾向,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将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发展相联系,引导他们将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当,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努力学习。

以上仅仅是谈了一些粗浅认识,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个性化教育,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进一步共同探索。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11期

 

 



下一条:大学教学提升科研:意义、表现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