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理论研究 >> 正文

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维度结构解析

2019-10-21 王世斌,顾雨竹,郄海霞 点击:[]


摘要: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创新发展的基础。多样性的保持和发展离不开包容性的滋养和规范性的约束。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使得多样性成为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新工科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重视多样性、包容性、规范性的协调统一,三者的协调发展及良性互动构成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维度结构。包容性和规范性的动态平衡赋予新工科多样性的生命活力,具体体现在:包容性为规范性提供肌肉血液,使得工程教育具备了柔度延性;规范性为包容性提供了骨骼结构,使得工程教育展现出刚度强度。同时,多样性对包容性和规范性具有反作用,使得包容性和规范性各自调整和适应并协调发展。新工科教育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和行动,需要构建基于包容性和规范性的卓越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培育包容性的工程教育文化,从而驱动新工科保持多样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教育;多样性;包容性;规范性;创新;结构

当今世界呈现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教育普及化等特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得当今世界发展瞬息万变,未来难以预测,只有多样性的工程教育才能应对当前的各种变化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可以说,多样性是工程教育当前的现实需求,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教育者个体而言,多样化同等重要,德国教育家乌尔里希·泰希勒指出,决策者和专家们普遍认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教育扩张下越来越多学生的需求与动机,也能够服务于毕业生越来越多的工作需求与预期

多样性的发展首先需要包容性的支持。当前国际组织和一些专业组织提出将包容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从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The Salamanca Statement)2015年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Education 2030 Incheon Declaration andFramewor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以包容性应对多样性的教育需求,保障教育公平。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AAC&U)2005年提出了《使卓越更加包容》(Making Excellence Inclusive)的倡议,将多样性和包容性设计到大学追求学术卓越的使命之中。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设有多样性与包容性特别委员会,用以审查ABET关于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政策,以及接受ABET认证的专业对于支持各类群体的作用。英国皇家工程院自2011年起,提出了《多样性工程教育计划》(Diversity in Engineering Programme),随着项目的推进,皇家工程院意识到多样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是该项计划的核心;2016年开始的第二阶段,该计划更名为《多样性与包容性工程教育计划》(Diversity and Inclusion Programme)。可见,包容性已经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发展方式。

荷兰高等教育专家弗朗斯·F·范富格特指出,影响高等教育系统多样性的不仅有环境,还有学术规范与价值观。这点在工程教育中体现尤为突出,工程具有世界性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工程师需要全球流动和协同工作,因此大学的工程教育既需要包容性滋养多样性,还需要以规范性给包容性设置底线和边界。

本研究提出以规范性和包容性为两根支柱、以多样性健康发展为理想目标、三者动态协调最终促进学生发展的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三维度结构,旨在厘清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分析其运行机理,并为我国新工科建设实践提供行动策略。

一、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的三要素

多样性、包容性、规范性是支撑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的三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要素。多样性的发展需要包容性和规范性作为支撑,并通过包容性和规范性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新工科多样性健康发展。

()工程教育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保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贯穿于教育的输入、过程、输出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工程教育的多样性首先来源于工程的多样性,体现在工程的建构性和实践性、集成性和创造性、科学性和经验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社会性和公众性、效益性和风险性等基本特征中。具体而言,工程教育的多样性体现在系统、组织、个体三个层次。

在系统层次,工程教育体系是多样的。高等教育由不同的教育层次、不同的教育类型组成,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以不同的形式承载了大学越来越丰富的使命。工程教育包含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型,它们之间相互补充,促进工程教育的多样化。特别是近年来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工程教育体系的多样性愈加凸显。

在组织层次,工程教育的办学机构和模式、组织方式、教学方式等是多样化的。尤其是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代表的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学习、信息共享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工程学科具有覆盖范围最宽、分工最细、发展最快、辐射最广、应用情境复杂等特点,每个工程项目都面对不同的情境、不可能采取单一的解决方案,因此工程人才的培养标准、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方法都必须采取多样性原则。

在个体层次,工程教育的对象具有多样性特征。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取决于其生理结构、心理-文化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由此决定多样性的教育方式和结果的合理性。一方面,工程教育对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包括年龄、种族、性别等显性差异和教育背景、人格类型、宗教、性取向、残疾等隐性差异   ;另一方面,工程人才未来职业发展路径具有多样性,他们未来可能在某一工程领域深入发展,也可能向工程管理者、工程领导者、工程创业者方向发展。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工程教育转型计划”(NEET)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工程教育要为学生从制造者(Maker)到发现者(Discover)的多样的职业谱系做好准备。

总之,工程教育多样性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的存在。多样性本身无好坏之分,将多样性利用好和引导好,充分发挥多样性的价值,可以让多样性带来的差异势能驱动工程创新、驱动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促进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反之,忽视多样性的存在或纵容多样性过度发展,都会诱发多种矛盾,导致组织效率低下和教育问题凸显。

()工程教育的包容性

包容性与多样性经常在一起被讨论,它们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多样性是一种状态,而包容性是关于我们怎么做以及我们感受如何。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AAC&U)将高等教育包容性理解为通过增强意识、增进了解、提升认知水平、增加共情理解等方式,主动地、有意地、持续地发展普通课程、跨学科联合课程以及个体可能发生联系的共同体中的多样性。英国皇家工程院的报告认为,包容是一个组织创造的文化、环境和过程,而创造包容性文化就是建立支持包容的行为。管理者在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组织中的成员会将此视为什么是可接受的、什么是常态。可见,工程教育的包容性一方面强调组织有目的的、主动的行为,另一方面非常强调组织中个体在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和教育结果中的感受,认为个体的感受是评价包容性的重要指标。

教育环境的包容性要求个体在专业背景、经验和技能方面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重视,个人感到自己属于或适合所在工程专业和组织,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能感受到自己在组织中更有价值感,自己成为组织使命的一部分。包容的环境为所有学生提供实现其潜能的机会,让每个人得到同样质量的体验,成为值得信任且自信的工程师。

教育模式的包容性要求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注重学科交叉、产学融合、国际合作,把握工程人才成长规律,灵活运用情境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混合式学习、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英国政府为评价大学本科学习环境和学习成果的质量,推出教学卓越框架”(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TEF),该框架设计的初衷就是不拘一格地识别出多样的、优秀包容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因此TEF并非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考虑教学和学习的许多维度  

教育结果的包容性体现在培养的人才和提供的工程方案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包容性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具体来说,一个毕业生要能够有效地在一个团队中工作,能够适应和体谅每个人的思维和工作方式;能够考虑各类用户,在为用户提供设计和方案的时候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性   。高等工程教育肩负着支撑工程创新的使命,包容性的工程教育需要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为我们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包容性、创新性的工程解决方案。

工程教育的包容性应该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在理念上体现教育公平。强调学生享有平等接受工程教育的权利,大学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平等。第二,在目的上注重以人为本。包容性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包容性工程人才,将工程的整体观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培养过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和流程,让校园里每个成员都为学习和知识发展做出贡献。第三,在机制上突出协调发展。一方面,工程教育强调与产业、政府等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联系的平衡,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联系的方式,实现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工程教育的包容性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动机、价值、人格的协调发展。第四,在方式上注重可持续发展。工程教育要正视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多种问题,关注工程伦理,以包容的理念和方式促进工程教育多样性的价值发挥和健康发展,推动工程创新和教育卓越。

()工程教育的规范性

学界通常认为,多样性与包容性是相伴相生的两个概念,但鲜有将规范性一同表述。工程学科,区别于科学、人文、艺术等学科,具有全世界共同遵守的规范、全世界工程师共同的工程语言以及一定政治经济环境内特有的区域性规范和伦理。规范性是工程学科和工程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支撑多样性价值发挥的重要基石,是工程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阿兰·米勒(Alan Miller)认为:“规范性首先是诸如判断、信念、陈述、要求之类的可以是对或错的事情。朱迪斯·托马森(J.J.Thomson)认为:“规范性是对善、美德、正确、应该、必须等基本规范术语意义的谨慎、严格的解释。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总结了规范性概念表达的五种观念,即规则、理由、动机、态度、命令。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规范性做出了解释,总体而言,规范性通常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因此,规范性一般是根据已有目标做出的要求、采取的措施或规定的行为。工程教育的规范性是在遵循工程学科发展规律、尊重工程人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而提出的一系列原则、规则、制度、流程和标准的总和。规范性为工程教育设定了柔性的高线”,回答了什么是好的工程教育”,即通过教育使命、愿景、目标和工程伦理反映出工程教育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同时也设定了刚性的底线”,明确了什么是对的工程教育”,即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流程、标准反映出工程教育的基本要求。

首先,工程教育要紧紧围绕工程教育的使命、愿景、目标组织教育要素。面对多样化的学生、教师、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等教育要素,工程教育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其次,工程教育需要遵循工程伦理,包括道德、人与自然、工程价值、职业认同、质量和安全、诚信、利益冲突等,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工程教育依然要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框架内进行,具有完整课程体系的要求,以严格的工程人才培养标准规范教学过程。在一定时期内,规范性使工程教育具有稳定性,让工程教育的行为和结果稳定和可预测。同时,工程教育的规范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规范性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这是规范性生命力的体现。

()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维度结构

多样性、包容性、规范性作为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的三个要素,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工程教育的多样性可以促进工程教育创新和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教育的包容性与规范性是工程教育多样性发展的基础,二者共同存在、协调发展才能支撑多样性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发展。多样性是包容性和规范性协调发展的表现形式,也是包容性和规范性实现协调发展和取得平衡的结果。包容应有度,规范不是一成不变,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多样性健康发展,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三要素之间的协调和互动构成了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维度结构。

在这一结构中,包容性为多样性发展提供工程教育场域。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在工程教育场域中,包容性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使得工程教育可以培养体现学生个性特点的多样化工程人才,开发满足不同目标和要求的工程教育项目,设计符合多种需求的工程解决方案,孕育更为丰富的创新种子。需要指出的是,包容性工程教育并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过度追求包容性会引发工程教育的多样性向教育组织散漫、教学过程随意、教育规范缺失的方向发展。因此,规范性在约束包容性的同时,也为其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正向边界和合法性。

二、新工科教育三维度结构的形态和运行机理

在工程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包容性和规范性之间既有协同也有博弈。只有实现了包容性和规范性的动态协调和平衡,工程教育的多样性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和能量,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发展状态。

()新工科教育三维度结构的理想形态

多样性在包容性和规范性两个共同作用下发展,两者的作用并非单纯的此消彼长,而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下,两者通过相互协调,逐步适应,最终形成良性的耦合关系,在这种场域内,多样性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根据包容性和规范性发挥作用的程度及其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工程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不同形态。当包容性和规范性都处于较低水平时,多样性处于原生、无序和不规范的状态,其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由于缺乏包容性和规范性的双重作用,工程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工程教育的包容性水平较高,但规范性不足时,多样性发展缺乏约束,使得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自由和散漫,缺乏基本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工程教育的质量难以保障,也很难实现真正持续的创新。当工程教育规范性水平较高,包容性不足时,工程教育的发展在宏观的愿景、使命、规划和目标等方面以及在微观的制度、流程、标准等方面都会出现过度刚性约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项目、不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目标没有柔性空间,因此工程教育发展缺乏活力。只有当工程教育包容性和规范性均处于较高水平,两种力量逐步协调、相互促进,形成既包容又规范的局面时,工程教育本应具有的多样性价值才得以充分发挥,这是多样性基础上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的理想形态。

()新工科教育三维度结构的运行机理

新工科教育的良性运转取决于三要素的动态平衡,只有规范性和包容性充分且平衡地发展,才能为多样性的价值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推动工程教育创新。

1. 包容性和规范性的动态平衡赋予新工科生命活力。

包容性为规范性提供肌肉血液”,使得工程教育具备了柔度延性。规范性为包容性提供了骨骼结构”,使得工程教育展现出刚度强度。包容性和规范性二者的结合就形成一个生物活体,实现和完成本体的多样性设计和预期的各种功能及行为。

规范性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教条,即便是对同一对象,规范性也不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其具有纵向的可伸缩性和横向的适应性,以利于适应不同对象的需要,这就是包容性发生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对工程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长和变化,包容性和规范性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例如,ABET在自身公布的学生成果标准(Criterion 3:Student Outcomes),允许大学增加自己的学生成果标准,但同时也强调如果增加了自己的学生成果标准,这项标准在认证的时候必须被评价。这一方面体现了认证这一规范性工作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规范性的要求。

离开了包容性的规范性,将是刻板的和没有活力的,甚至是不可操作的,必将阻碍工程教育的发展。离开了规范性的包容性,也必然是无原则的和无方向的,或者是过度多元化的,使得工程教育乃至工程失去共同语言和共同价值。

2. 多样性发展离不开包容性的滋养和规范性的约束。

多样性本身就是事物不断创新从而适应社会需要的存在,多样性发展离不开包容性的思想引领和文化氛围,也离不开规范性的刚性支撑和方向约束。包容性能扫清制度壁垒和学科藩篱,从而为多样性提供创新源泉和场域。20187,伦敦大学学院工程教育中心(CEE)与英国皇家工程学院联合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将包容性设计进工程教育之中》(Designing Inclusion into Engineering Education),报告从实践的视角探讨多样性和包容性如何影响工程教育,以及大学可以采取何种策略将多样性和包容性设计到自己的课程之中,提出了包容性工程教育的四个支柱:文化、内容、传播、实践。该案例一方面说明了包容性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为如何建立共享、融合的包容性工程教育环境提供了实践参考。

规范性为协同和融合等包容性发展提供平台和规则,为多样性提供发展规制和边界。201811月公布的美国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2019-2020)中新增了网络安全工程专业标准,这是工程教育规范性为多样性提供发展规制和边界的很好案例。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社会对能够应对网络安全和风险的人才需求增加,为此美国高校纷纷设立网络安全工程专业,并制定了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经过几年发展,ABET增加了网络安全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规定了该专业的通用标准和需要满足的补充标准。ABET的这一标准是在尊重社会需求多样化、高校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整个网络安全工程专业做出的规范性要求,在考虑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地域特征和不同高校文化特征之后,确定了通用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补充标准的基本框架,为这一专业设定了发展边界,从而确保了网络安全工程专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创新。由此可见,工程教育的规范性是一个不断发展、自我更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工程教育包容性的持续贡献,多样性也以特有的方式向规范性和包容性提出要求,三者都具有动态特性和时代特征,都需要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

真正的创新源于独特的思想和多元价值观的协同合作,这种协同合作需要包容性的环境和氛围,同时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要求,还需要多样性的制约和平衡,即新工科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三要素协调发展。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既是组织创新的过程,也是个体融入组织推动创新的过程。从组织的视角看,新工科教育创新通过工程活动、工程项目、组织倡议、组织战略和运作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多样性逐渐从关注个体需求到关注组织整体需求,最后将多样性融入组织的战略和工作方式中,从而实现新工科教育的整体创新。

三、基于三维度结构的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策略

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奔腾而至,正在推动高等教育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会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等教育要更加多样化,办好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探索办学主体、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构建多元灵活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从同质化向多样化、高等教育从金字塔五指山的转变,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的多样化人才。我国新工科教育需要在借鉴国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新工科创新的本质,在理念上注重多样性、包容性、规范性的协调,在实践上注重结合我国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丰富新工科的内涵,制定我国新工科创新发展战略。一方面,制定并完善新工科的规范性要求,按照国际通用的规则和标准制定工程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区域特色、文化背景等工程教育多样性的特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包容性特征的规则和补充标准,促进工程教育多样化发展,推动新工科更好地创新。

()建立和培育包容性的工程教育文化

工程活动是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造福的活动,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集成性、人文性、生态性等特征。工程文化是人们在从事工程活动中所创造并形成的关于工程的思维、决策、设计、建造、生产、运行、管理的理念、制度、规范、行为规则,甚至习俗、习惯等。工程与文化密不可分,工程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反过来,工程活动影响和造就文化。包容性工程教育文化要求工程教育的环境、模式和结果中体现公平、以人为本、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规范等。工程教育要兼顾科学性和人文性、经济效益和生态伦理,加强学科和专业之间的整合和融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元、追求平等的包容性工程教育文化。

英国皇家工程院2017年面向7 000多名工程师进行了一项工程文化调研,结果显示,工程教育有9项重要文化,其中6项是当前工程文化中存在的,即解决问题、安全意识、自豪感、忠诚、团队合作和灵活性,3项代表工程文化中不利于包容性的内容,分别是:友好但个性不足、注重解决问题但对传统方法依赖度高、职业发展的支持和规划不足。可以看出,当前的工程文化中,规范性较强而包容性不足。因此,要在院校层面理解、倡导、认可包容性的理念、规范性的要求和多样性的价值,学校要制定多样性、包容性的制度和政策,引导和激励师生为此做出努力;在个体层面要形成能够理解差异、尊重差异、体谅他人的氛围,具有不同观点的个体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之间可以顺畅地沟通和对话,个体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大学使命的一部分,能够做出自己的贡献,具有较高的价值感。

新工科建设要实现向包容性文化的转变,需要有力的领导,需要全校每个群体、每个个体的广泛参与,需要组织和个体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通过领导、集体、个体的共同努力,将现有文化中不利于包容性发展的阻碍因素减到最小,逐步形成更具包容性的工程教育文化。

()重构课程体系,突出规范性基础上的多样性

在三维度结构中,工程教育培养未来工程人才需要有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并将这一体系置于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之中,为未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做好准备。一是建立工科所有本科专业都要学习的通用课程结构;二是建立本学科领域的深度学习和体验课程;三是建立结构化的跨学科体验课程。三类课程通过不同的课程形式来实施,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

从规范性角度来看,工程的建构性要求工程教育要有坚实的基础,体现为数理基础和人文情怀。从包容性角度来看,卓越的工程师需要了解工程综合发展(即超越于专业之外的)的大趋势及对其相关专业、行业的影响,或者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行业对大趋势可能的贡献。因此,根据学生的兴趣、先前知识、能力特长等给学生必要的自主选择、柔性学习的空间。目前,在一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高校,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当然,这些自主仍然受到规范性的约束。从多样性角度来看,需要培养学生的整体工程观大工程观”,在进行项目式学习、工程设计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技术、人类、文化、社会、环境的多元背景,充分考虑各类用户的需求。同时,更宽领域的人文知识普及将帮助学生在工程设计时系统考虑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从而提出更具创造性的新的产品理念和方案。

新工科的课程体系要打破原来的学科化体系,突出新工科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特征,加强通识教育课程、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制学分建设,注重前沿引领和学科交叉、注重校企合作与科教融合。

()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

为了实现规范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新工科教育应推进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法,综合运用同伴式互助学习(Peer assisted learning,PAL)方法,并全面科学地评价学习质量,确保每位学生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我归属感,有效解决主动式学习带来的问题。高等教育管理者需要以包容和规范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各类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包容体现为综合运用多元评价指标,包括学生自己、同学、教师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允许学生自行选择展示作业的方式,具体考虑学生作业和考试的背景及其合理性等。在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方法的系统性和评价结果的规范性(符合工程方法论和工程伦理)等方面付诸行动。

四、结语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向产业和技术变革、社会需求多样、世界高等教育进入新时期等挑战的主动应对。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需求的日益多元、工程问题的日趋复杂使得对工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对新工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样性和包容性成为新工科创新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时,工程具有突出的规范性、严谨性特征,工程设计、工程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原则,因此,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将规范性作为基本前提。规范性的基本要求、包容性的教育环境,二者的相互补充和制约共同促进了多样性健康发展,多样性的充分发展又为工程教育创新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基于多样性、包容性和规范性的新工科教育需要我们在文化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新变革,在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的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实现多样性、包容性、规范性的协调发展,以此作为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自觉行动,进而形成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




上一条:大学的使命——公民科学与自由教育 下一条: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