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理论研究 >> 正文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2019-10-21 樊丽明,杨灿明,马骁,刘小兵,杜泽逊 点击:[]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种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重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820日,由山东大学主办的高等学校新文科建设座谈会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行。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徐青森和全国高校5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路径展开研讨。本期选发部分发言人的观点摘编,以飨读者。

对“新文科”之“新”的几点理解

现在提倡加快推动新文科建设,“从何而起?“在何处?何为文科新需求?2017年美国西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他们所阐释的新文科主要是专业重组,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专业课程界限,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01810,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国新文科开始浮出水面。建设新文科就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提升时代性,加快中国化、国际化进程,引领人文社会科学新发展,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人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一,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将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深刻的影响。新科技革命已经到来,并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随着新科学的发展,人类创造了很多新知识,带来了很多技术突破,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5G技术等,这些不仅与信息学科密切相关,而且与文科联系很近,对文科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新科技发展,对新产业、新业态产生了影响,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教育,在我国新技术推动产业革命,使得业态更新非常快,产生了很多人才的新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培养出知识更复合、学科更融合、实践能力更增强的新型人才,同时应催生新专业,更新已有专业。新科技革命之后,很多简单劳动趋于被软件或者机器替代,这给文科人才培养带来一些新的需求,如新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新课程的产生和替代。与此同时,文科会发现很多新课题,研究范式也会转变。文科之新,首先是科技革命带来的,反逼我们思考新问题,更新方法、拓展学术视野。

第二,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历史节点是五四运动一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刚刚过去40年。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我们的文化态度是什么?大家都认可中国现在已经进入百年来最为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期,回过头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文科教育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研究者,如何对优秀文化进行传播和研究?201311,习近平考察孔子研究院,指出一定要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2014924,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紧密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论是创新性发展当中的研究人才、传承人才,还是创造性转化当中的文创人才、文旅人才,都是新文科要面临的任务,都需要考虑文科的新气象、新要求。

推而广之,文科发展和文科教育除了培养专业人才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以文化人,即新文科很大的任务是要面向高校所有的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以及面向社会、面向全民进行基础教育。在这个方面有很多具体问题。如,(1)如何着力培养基础扎实、通古博今、创造力强的中国文化研究人才,以承担创新性发展职责?(2)如何着力培养知识广博、通晓中外的跨文化研究和传播人才,以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3)如何着力培养知识复合、创造力和实践力强的文化创意人才,以实现创造性转化?相比而言,中国现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理念先进性与实践先进性是不够的,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撑力还不够强。(4)如何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高质量通识教育,并进行有效的社会推广,从而树牢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第三,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科学遇到一个突出问题:过度西化和量化。浙江大学邵培仁老师说文科中很多基本概念来自西方,中国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等文科研究对西方学术有一定的依赖性,甚至部分学科的依赖性相当强。如果从理论方法到思维表达都是西方的,参考文献也全是西方的,就很值得我们反思了,甚至值得我们忧虑了。明了一些,就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的发展经验,总结提炼到经济学层面上是不够的;管理学在发展过程当中,总结自己的管理案例,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管理经验的总结提升也是不够的。在经济学、管理学这些门类上,中国化的任务很繁重,也尚未完成。其中过度量化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关注微观、忽视宏观,技术至上、忽视思想。

如何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特点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体系?其中涉及很多具体问题,比如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都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具体分析方法有所进步,但是在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人才方面仍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当中,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思考是否存在重术轻道的倾向。

第四,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世界正在发生大的变化、大的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各种力量对比也在发生变化。以中国重返联合国为标志,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也有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理念,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是否跟进。关于全球治理的人才,现有储备和供给均不足。我们急需培养一大批适应全球新格局的高素质国际专业人才,如外交人才、国际经贸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国际新闻人才、国际专利人才。

从四个维度来看新文科之“新”

第一,从时间维度来看新文科。中国有世界唯一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与文明,所以,文科一定是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不断挖掘凝练中华民族伟大文化价值,这是新文科首先要做到的,也是过去做得不够的。我们的文科一定要是知道走过的路,知道现在所处的方位,并明了下一步前进方向的新文科。以法学为例,现在提到法学,就言必称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我们能否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总结升华出中国自己的法系;一个五千年不断的文明,如果没有法,这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真的没有,只能说明法不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自己的文化文明中来挖掘凝练自己的东西,这是我们新文科建设的第一个任务。

第二,从空间维度来看新文科。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不但要参与国际化,还要引领国际化。所以我们的文科一定要是既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又不断产生中国思想、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的新文科,是站在国际视角、站在世界舞台来进行建设的新文科。

第三,从世界观、价值观的维度来看新文科。学科首先是用来教育培养人的,而人的培养与教育首要是人格的塑造、道德的修炼、境界的提升。所谓立德树人,首重立德,其中文科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我们的文科必须是首先立足于培养人的独立人格、高尚情操的新文科,是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维护人类的尊严、保护人类文明的新文科,是更加注重价值层面、而非知识层面的新文科,是回归于道、而非纠缠于术的新文科。

第四,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维度来看新文科。万事万物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学科的建设都要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我们的文科一定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拥抱科学技术的新文科,实现文科、理科、工科、农科、医科等不断交融交叉的新文科,是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密切联系的新文科。

另外,人类的创新活动其实主要是依赖三种知识:默性知识、交叉知识和实践知识。其中默性知识可能是更重要的,它特别强调悟性和领悟力,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更加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与修炼。所以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非常明确地说,“与其说我是一个物理学家,不如说我是一个哲学家”,即哲学给了他更多的启迪。这是在今后培养创新人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不要一讲到创新就是理工科,就是搞项目,就是搞专利转让,文科对于创新起到一种启迪智慧的作用。

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

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动因也许是为了适应文科的新要求和推动新的文科建设以最终适应新经济、新科技发展的要求,但新文科建设的根本目标应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或者说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新文科建设为了实现该目标需要重视一下问题。首先,要坚持从1N与从01的高度统一,突出原创性。从1N说的是传承绵延与递进;01说的是原创。当下以及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批判性地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针对一些本源性的问题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其次要凸显对认识的深刻性。人文社会科学本质上是研究人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受到人的特性的型塑”,对人的特性的认识往往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比如从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说、制度学派的文化人假说再到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文化人假说的范式转换,既反映了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历史,也反映了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日趋成熟。但在范式转换过程中,西方经济学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因此有人认为经济学范式转换核心也许在于重新界定理性。最后应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新文科建设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必须坚持立足中国,融通中外。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应是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跨学科研究。世界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导致了学科边界的形成及其不断被突破。知识生产者所使用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等往往并非单个学科所特有,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自然不可避免,这是人类知识生产过程的辩证法。近现代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乃至新学科的产生,常常是在不同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实现的。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跨学科研究也意味着必须创新制度、搭建平台,把其他学科的优秀学者引进来,以突破现有科学共同体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局限。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是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新文科建设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或者说通识教育,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

对新文科的思考和看法

先对于传统文科,我认为现在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传统文科的划分越分越细,彼此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二是大家的功利性太强,学科地位高低往往受到毕业生就业情况好坏的影响。三是对文科的实质理解关注度不够。

根据教育部的学科分类标准,学科划分为自然科学、农业、医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专业又分为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划分应该是基于研究问题的差异,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以及各个现象之间的关系,农科、医科、工程研究的是人跟自然之间的关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再细分下去,可以说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文科学更多的是研究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理解的文科就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自己之间怎么相处的关系。因此,文科更多的是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一种情感、一种思想,而不是将人作为一个自然体来研究,所以文科的研究一定要回到以人为本。人有什么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跟一般的动物不一样,人是有理性的,人是互相尊重的,人是文明的。

由于传统文科忽略了文科的本质,太功利,越分越细,各占自己的山头,导致文科发展到最后,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价值关怀和社会文明关注度上出现了问题,人文关怀和人类情感有所缺失。这可能是现在文科发展当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它不仅在中国出现,也在世界范围内出现。

对于新文科建设的目的是什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认为,应让文科在研究中国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发声,形成中国学派,同时关注最新的科技发展,采用跨学科思维,让文科研究跟上时代步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也提到,加强新文科建设要把握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最后要形成中国学派。这是在提新文科概念的时候,官方给我留下的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我们的目的性很强,要建立中国学派,要打造新时代下的文科,即我们所称的新文科,它要在世界上发声,要在世界上有自己的地位。对此,我补充几点意见。

一是新文科的提出与传统文科的不足似乎没有直接联系。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主要不是解决传统文科当中存在的一些发展瓶颈,而是要打造一种全新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新文科,一定注意不能遮蔽,要更加凸显文科的本质,即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新文科新在交叉融合。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交叉:最大层面是文理层面的交叉,其次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还有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现在能够做的、也更容易做的是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但很多高校可能缺少人文的基础,就比较难做。而对于有些高校要搞文理之间的交叉估计也有难度。

三是现在新文科的定位不是组织形式上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教育内容的改革,教育的内容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四是要注意剔除功利性导向。培养人才不能仅仅以市场为导向,要更多以学科科学角度来考虑,不能认为对市场有用的才是学科。但是目前存在特别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的倾向,如果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可能校长会被问责,就业不好的专业学科就撤销了。这是在新文科发展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的新问题,也是我们要避免的旧问题。

山东大学尼山学堂与国学人才培养

国家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认为这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所需要的重要的活水源头。按照中央的精神,许多高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昌大学等都开办了国学班,虽然名称不同,挂靠单位不同,但本质上都是要培养国学人才。尼山是孔子诞生地,山东大学的国学班取名为尼山学堂。李学勤先生曾说,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就是儒家的经典之学。我在李先生表述的基础上加一句话,经学的基础是小学,所谓小学就是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学习国学第一件事情是认字。

国学人才应该如何培养?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国学在当代学科体系中并没有设置,可是国家又急需新时代的国学专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培养,如何能够出现呢!高端的国学人才断档是我们继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的危机,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山东大学和其他高校在多年前创办国学班有深刻的现实原因。2012年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在学校直接主持下成立,尼山学堂依托于儒学高等研究院,在制订培养方案时,第一个任务是制订课程体系,参考其他学校的开课,经过反复研究,学堂制订了一个很完善的开课体系,其中原典导读有《周易》《尚书》《四书》《说文解字》《老子》《庄子》等必修课,通论课有音韵学、中国史学简史等。第二个任务是请高水平教师,从全校中文历史哲学各学院以及儒学高等研究院,或者其他高校共聘请了49位教师。第三个任务是把真正爱好国学、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招进来。山东大学的办法是在大一学年下学期招收,即转专业的时间,全校文理工医在读学生都可以来考;武汉大学最初是在高考环节进行招生,高考招来的学生不稳定,到班上以后,发现他们对国学的理解偏差非常大,之后武汉大学也采取了从大一下学期招一部分学生的办法。

以上三个方面可以说是开得好课程,请得好老师,招得好学生,第四个任务就是培养,要培养国学基础深厚、学术创新能力强、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其中基础深厚”,可以在开课和聘请教师方面解决;创新性培养上,我们认为创新型与知识型两种国学家,前者善于著述,且能得到公认、能够传世,而后者会背五经四书、熟知相关内容。创新型人才必须是知识性的,否则就会轻率著述,哗众取宠,经不起时代的考验,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所不需要的人才。

尼山学堂充分重视基础教育,同时制订了创新培养方案,如论文报告会制度。每年一次论文报告会,每人都要参加,先上报题目,根据题目在全校和其他高校找教授一对一指导。开报告会时,8个教授负责评议打分,这个分数占毕业总成绩的10%,权重非常大。国学班的学生不一定之乎者也”,培养人才必须要因材施教,必须考虑到学生情况;同时如果没有高水平教师指导,学生也很难成长起来。

培养国学人才,无法只依托于一个学院,需要破除障碍,打通文史哲,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请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办好国学班,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上一条: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维度结构解析 下一条:中国高等教育70年:成就与政策